回应群众新期盼 提升普法依法治理效能
灵武市司法局郝家桥司法所工作人员在王家嘴村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安金玉/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要在提高认识、增强党性、规范权力运行、从严监督执纪、履行管党治党责任等方面进一步落实到位。对标“五个进一步到位”要求,自治区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党支部始终将推动法治建设作为核心任务,把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做深、做细、做实,用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法治服务的新期盼。
思想到位,筑牢法治信仰。坚持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根”和“魂”,构建“导学+解读+研讨+实践”闭环学习模式。组织党员干部深钻细研新时代法治宣传教育、基层依法治理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做到既精通法律条文,也注重掌握传播规律、洞察群众心理、熟悉治理之道。举办宁夏“八五”普法业务暨法治宣传培训班,组织普法骨干深入学习即将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精准理清普法思路和举措,确保理论指导实践精准有效。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社会自觉。立足宁夏地域文化资源禀赋,着力推动法治文化与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深度融合,精心打造中卫市黄河法治文化园、盐池县革命历史纪念园法治文化角等12个区域性特色法治文化阵地,创作“法润黄河”“红色法治印记”等主题展览及一批法治文化视频、漫画、微电影。举办“法治文化基层行”文艺演出56场,累计接待群众15万人次。
作风到位,扎根法治实践。大力推行“一线普法工作法”,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常态化落实“基层工作周”制度,组织党员直插基层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网格、学校课堂。以“连心”行动为抓手,推行“党建+三服务”,扎实开展“领导干部进企业、围绕中心求突破”活动,精准送政策、解难题,用心用情助企纾困。优化服务供给的“体验感”。将作风建设核心落在“服务”二字上,变“我宣讲什么”为“你需要什么”。深入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将“法律明白人”培养作为关键抓手,开发“法律明白人”精准培养平台,培训骨干300余名。广泛组织“法律明白人”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宣讲调解,使其成为活跃在群众身边的“法治播种机”和“解纷稳压器”,打通基层普法依法治理“最后一公里”。
责任到位,扛牢法治担当。以“八五”普法终期验收为契机,全面梳理评估普法成效,修订完善普法责任制“四清单一办法”。积极发挥协调督导作用,推行“两制度一报告”机制,履行普法责任年度报告制度,将普法实效刚性纳入法治建设考核;牵头建立“普法责任台账”,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形成部署—落实—评估闭环,推动形成群众需求引领、部门精准释法、融合发展共促的双向奔赴普法“责任共同体”。突破传统“灌输式”宣讲,协调全国大学生法治宣讲团深入宁夏大学、宁夏警官职业学院等高校,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普法宣传,吸引近1500名师生深度参与。探索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推出民法典宣传“1+3+N”模式,《民法典与生活同行》系列短视频播放量突破500万次。
制度到位,构建法治规范。全面梳理现有普法规范、创建标准、评估体系,进行“法治体检”。聚焦新业态新领域普法需求,及时查漏补缺,研究制定或修订相关制度。持续优化普法责任制,完善“法律明白人”培养管理规范、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标准等,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强化制度执行的“法治刚性”。 对普法责任制落实机制、法治创建动态管理机制等,坚持一抓到底、务求实效。通过加强日常指导、专项督查,既严肃问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着力帮助基层解决执行中的实际困难,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和硬约束。推动制度创新的“法治活力”,重点在数字化普法(运用大数据分析需求,依托“法律明白人”精准培养平台等智慧工具提效)、精准化普法、项目化管理、社会化协同等方面,探索新机制新模式。借力国家安全教育日、民法典宣传月等节点,线上线下开展活动217场,触达群众20万人次。
监督到位,提升治理效能。强化自查自纠和系统督导,围绕普法责任落实、项目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常态化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定期评估重点普法项目进展及其效果。主动开门纳谏,通过意见箱、举报电话、媒体监督等渠道,广泛接受社会评议,确保工作在阳光下运行,让决策过程可追溯、执行环节可监督、成果效益可检验。聚焦风险防范的“法治前哨”。紧盯普法专项资金规范使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质量与维护、“四清单”任务完成度、“提示函”响应及时性、“法律明白人”培养管理规范性等关键风险点,结合警示教育、案例剖析,让党员干部保持高度警觉,对廉政风险、形式主义风险、效果不佳风险等,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形成“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建章立制—效果提升”的闭环管理。
责任编辑:闫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