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 聚焦基层 正文

深化“枫桥经验” 创建治理品牌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1期微站 作者:灵武市委 发布时间: 2021-04-16 | 打印 | 字号:TT

QQ截图20210113105018.jpg

为群众解决矛盾纠纷     齐 超/摄

  近年来,灵武市创新“新时代枫桥经验”,创建无越级上访、无行政诉讼、无刑事案件(以下简称“三无创建”)乡镇(村居),着力强化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派出所、司法所联动共治,全面推行法官、检察官、律师、综治专干、社区民警、人民调解员进驻乡镇村居,构建网格化管理,以“小载体”搭建“大平台”,用“小切口”驱动“大治理”,打造了基层治理最强引擎,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2020年刑事案件数同比下降2%、信访总量人次下降52.86%、行政诉讼下降30%,“中国之治”县域基石得到夯实,灵武市连续八年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连续三年被自治区命名为“平安市”,取得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双丰收。

  坚持问题导向 着力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问题

  变“上访”为“下访”。法官、检察官、律师进驻乡镇街道,综治专干、社区民警、人民调解员进驻村社区,人员下沉到案(事)件发生地,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实实在在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变“上访”为“下访”,基层治理“法治”基础更加牢靠。

  变“开环”为“闭环”。推进闭环流程,引导当事人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首要选择,统筹综治专干、社区民警、人民调解员力量,驻村入社区化解矛盾纠纷;难以化解的矛盾纠纷引导到乡镇(街道),统筹法官、检察官、律师力量引导依法办理;乡镇(街道)仍不能成功化解的,根据行业特点和纠纷性质,由综治中心平台指派到相关行业部门或安排专家团队化解,实现“县级兜底不上交”。

  变“说法”为“依法”。针对以往调解注重讲情讲理、注重给说法轻法律,容易出现“调解人吃不透法、调解时讲不清法、化解措施偏离了法、迫不得已回头找法”的情况,统筹公检法司法律专业人员,以专业的法律工作者依法解决涉法的问题,以讲法用法依法为主干,辅之以讲情讲德,把依法贯穿到化解纠纷、调节矛盾各环节、全过程,真正形成了“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调解成功率大幅提升。

  聚焦联动机制 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中心“筋骨”支撑。突出“统”。市级综治中心设“一办三中心”,乡镇(街道)综治中心统一设置“三中心一窗口”;村(社区)综治中心统一设置“三室一窗口”,整合资源、健全制度、规范流程,群众诉求一站式解决。重视“通”。打造集政务便民服务、社会综合治理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灵武”平台,通过“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实现从受理处置、督办考核到调度指挥的一体化、智能化。着重“联”。织密农村、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及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网络,灵武市建立各级人民调解组织125个,2020年调解矛盾纠纷81件,调解成功率达85%,有力化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的刑事案件和信访案件。

  两所“二脉”联动。打造“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划分警务区17个,建设“一村一特色,一室一品牌”的特色型创新型警务室24个,成立社区警务管理中心,解决人员配备等机制性问题。依托基层党组织和社区(村)综治中心,开拓“村民说事”“警民说事”“相约警务室”服务载体,组建“灵州大妈”“灵州义巡”“民生义巡”等群防群治队伍,做到“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平安不出事”。建设“互联网+社区警务”,建设司法行政系统指挥中心,整合指挥中心、社区矫正、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平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六驻“血液”供能。法官、检察官、律师指导村民议事、物业管理、业主委员会行使职能;受理群众法律咨询,从法律视角为群众答疑解惑,推动矛盾纠纷依法化解。综治专干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分析研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形势,分流处理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落实化解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督促化解。社区民警发布治安动态、重要预警、防范信息;指导物业保安、义务巡逻队、联防队等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受理报警求助,提高服务水平。人民调解员及时调解矛盾纠纷,指导村(社区)规范矛盾纠纷化解程序。

  网格“经络”畅通。将灵武市城乡划分为1~4级共1524个网格,构建边界清晰、覆盖全面、管理灵活的网格体系,推动需求在网格征集、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按照“1+2+X”的网格治理模式,强化以村社区“两委”委员、专职网格员、社区党员为核心的网格治理力量,同时将包抓部门党员、社区直管党员、物业公司党员、离退休党员等各方力量全部纳入网格,壮大治理力量。依托“智慧综治”平台,为灵武市人口建立“电子身份档案”;列出清单将城市管理问题、民生实事“一网打尽”,实现网格内全员、全地域、全事务管理。

  构建推进格局 织密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平安网

  强化队伍“聚合力”。聚委员之力。建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作者队伍,配强配齐组织委员、政法委员,统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全面负责“三无创建”指导,确保社会治理有人抓。聚综治之力。建立由38名法官、24名检察官,7名律师,73名专职人民调解员组成的进驻人员人才库,制订排班表、工作日志,定期公示进驻,确保法治力量常助力。

  保障经费“干成事”。将涉及平安建设奖励资金、综治中心项目资金、购买社会治理公益性岗位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逐年递增,打造平安建设“资金池”,为社会治理“增实力”。“三无乡镇(街道)”“三无村(居)”由灵武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并分别奖励工作经费10万元、3万元,将“三无”成效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为三无创建“激活力”。确定社区工作者平均工资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2.5倍标准;每月给予居民区(网格)党组织负责人、支部委员、功能型党小组组长、楼栋长一定工作补助。

  灵武市锻造“三无”社会治理品牌,有效破译了“枫桥经验”核心密码,坚持法、情、理相结合,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层次多领域矛盾化解的需求,有力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G

  责任编辑:李 妍


>>><<<
【作者】:灵武市委
【来源】:共产党人1期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