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 时代先锋 正文

赓续谱写对口扶贫协作高质量答卷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 作者:胡亦茹 发布时间: 2020-09-01 | 打印 | 字号:TT

林淑霞

出闽向西,2000多公里,福建与宁夏间的距离,那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再熟悉不过的征程。.jpg

 黄水木(左三)率领隆德县工作组考察隆德县残疾人托养中心 

QQ截图20200901185720.jpg

 黄水木(右二)领队考察漳州中卫特产馆消费扶贫情况 

  出闽向西,2000多公里,福建与宁夏间的距离,那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再熟悉不过的征程。

  1996年9月,闽宁两省区“千里结亲”。随着集结号吹响,一批批福建挂职干部、工作队员、闽商,跨越数千里,陆续走进宁夏,深入塞北腹地。

  24年来,援宁群体和宁夏干部群众一道奋斗,努力摆脱贫困,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典范。

  作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接力棒的最新传递者,福建省第十一批援宁工作队领队黄水木动情地说:“援宁成了我们人生重要的经历,宁夏也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接力攀登,以水滴石穿的韧劲,赓续谱写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高质量答卷。”

  着眼精准发力

  “第十一批援宁工作队2018年底进驻宁夏。近两年,宁夏和全国一样,正处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工作队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福建省委于伟国书记在欢送援宁干部座谈会上的殷切嘱托,坚持把工作重心聚焦到脱贫攻坚,紧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和‘两不愁三保障’,在项目建设、劳务协作、产业合作、消费扶贫、结对帮扶等方面精准发力,帮助宁夏完成剩余脱贫目标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脱贫后的长远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黄水木说,“精准发力”已成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工作中的关键词、高频词,犹如一根指挥棒,领着援宁群体朝着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持续迈进。

  援宁工作队刚到时正值寒冬,也是农闲时节,援宁干部们顾不上饮食、气候等方面的种种不适应,迅速投入了工作。黄水木第一时间到对口帮扶的九县(区)一镇进行调研。连续10多天的走访,黄水木认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发展产业该如何精准发力?西吉县吉强镇水岔村是黄水木的扶贫联系点。以前的水岔村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村里的精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耕地撂荒,一片萧条。如何让贫困群众在种养之余搞些副业、增加收入,让留守妇女和老人在家门口力所能及地参与务工补贴家用?

  通过入户走访、调查研究、分析村情、会同吉强镇党委政府和水岔村委会商议,黄水木决定利用闽宁扶贫资金引进隆德县正观花灯工艺有限公司,援建以生产花灯为主的扶贫车间,作为解决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平台。很快,扶贫车间选址水岔村一所废弃的旧学校,经维修改造,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花灯制作综合性工艺品厂房。项目投资约200万元,厂区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扶贫车间及附属设施面积约600平方米。

  2019年8月8日,采取“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扶贫机制的花灯制作厂正式启动,运行至今解决了水岔村60人以上的就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0多人在车间务工。把车间建在家门口,既解决了贫困群众特别是贫困妇女就近就地就业增收的难题,做到“挣钱顾家两不误”,月工资最高能拿到4000元,基本能保障家庭正常开销,花灯制作厂的年产值则可达400多万元。

  “如今,各类扶贫车间已在宁夏遍地开花。我们想方设法增强闽宁扶贫产业园、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的带动能力,帮助70家企业落户产业园,援建184个扶贫车间,并结合举办就业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等形式,带动2.76万名贫困群众就近就业。”黄水木表示,产业上要持续“造血”,实现稳定脱贫,资金、项目、就业等各方面同样需要精准发力。

  入宁后,黄水木走访了国家开发银行等银行机构,推动闽宁企业、银行面对面洽谈合作,解决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宁夏有5600多家闽籍企业、商户,8万多名闽商。2019年元旦开始,黄水木陆续走访宁夏福建总商会以及福建各地在宁商会,走访一些会员企业,同企业家们座谈,搭好合作平台,让懂经济、有能力的企业家们团结起来,为闽宁协作注入更大动力。一年多来,开展“百场千企进宁夏”产业扶贫活动73场次,先后邀请企业家到宁夏考察投资900多人次,实际到位资金93.3亿元,新建了2个扶贫产业园。同时推动福建省在宁企业新增投资项目59个,投资额37.7亿元。

  激活内生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4年来,援宁群体不断为对口协作注入新内涵——从单向的扶贫解困,发展到经济合作、产业对接、互利共赢的新阶段;从单纯的政府行为,发展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对口协作新机制,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重大转变,激励和鞭策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激发出他们的内生动力。

  众所周知,贫困残疾人是全社会最为困难的群体之一,也是脱贫攻坚中各有关部门需要帮扶的重要群体。如何抓住摆脱深度贫困的“牛鼻子”,激发贫困残疾人的脱贫“心动力”?

  黄水木介绍:“援宁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多点发力,打响了‘残疾人脱贫一个都不能少’的攻坚战,倾力书写‘助残脱贫答卷’,让这一特殊群体奔小康,有更多的获得感。”

  隆德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六盘山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共有残疾人1.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2%,残疾人比例远高于全区和全国水平。针对隆德县残疾人比例较高的问题,闽宁协作采用公建民营“托养+康复+就业”模式,打造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个县级集残疾人托养、工疗、康复、就业、创业为一体的综合性托养机构——闽宁残疾人托养中心。

  闽宁残疾人托养中心落实残疾人托养相关政策,为重度残疾人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同时,在托养中心配套建设人造花组装、花灯加工、纸箱组装、手工制作等车间,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也能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脱贫致富。目前,隆德县已建成残疾人托养中心4个,托养重度残疾人191名,就业创业残疾人达2522人,占持证残疾人7190人的35%;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2820人中2796人已脱贫。

  残疾人在托养中心重拾自尊自信,照顾残疾人生活的家庭劳动力获得解放,实现就业脱贫。在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上,闽宁协作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让原本应该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对象,变成了“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一员。自治区残联将这一集托养与辅助性就业于一体的建设模式确定为“隆德模式”,向全区推广,中残联副理事长程凯则在相关材料上批示:“近年来隆德县的做法认真切实地落实了国家关于残疾人脱贫攻坚的要求,要将隆德的做法以适当方式在全国交流。”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闽宁协作还从单一的经济援助逐步发展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多领域合作的新格局,通过人才支援、教育帮扶、劳务帮扶等协作,把志气、智慧和信心送到贫困群众心坎上,不仅要让贫困群众“富口袋”,也要让他们“富脑袋”。

  作为领队,黄水木带领大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积极创新模式、培育亮点,推出闽宁协作样板村福马村、福建省飞毛腿技师学院原州分校校企一体的闽宁劳务技能人才输送基地。在闽宁协作的推动下,全国500强企业,以生产手机电池、移动电源、动力电池为主的福建省飞毛腿集团在原州区设立了教学基地。黄水木多次深入调研了解,决定用好这一特色资源,提升办学水平,在他积极的牵线搭桥下,分校获得自治区人社厅的办学审批,主要面向固原贫困山区招录产业技术工人,学制3年,第一年在原州区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第二年到福建总校学习技能实操、考级考证,第三年在福建飞毛腿集团总部带薪实习,毕业后可安排在企业就业。

  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大潮中,由飞毛腿集团投资建设的飞毛腿技师学院承担了技能扶贫的重要任务,自办学以来,学校已招收217名贫困家庭的学生,其中有54名学生在福州总校就读或实习。把培训基地设立在贫困学生家门口,这种探索成功地开创了闽宁劳务协作的新起点。

  统筹当前后续

  黄水木介绍,当前,闽宁协作在答好疫情这道“加试题”的同时,重点在劳务协作、消费扶贫上帮扶。

  一年多来,闽宁劳务协作已带动全区1.42万名贫困劳动力到福建等全国各地务工。今年闽宁协作已经帮助1.9万个贫困劳动力实现返岗就业,下一步重点是落实稳岗措施,组织有就业意愿的劳力外出就业。

  “走出去”的不仅是务工人员,还有宁夏特色农产品。在黄水木及援宁工作队的大力推动下,构建了“政策—供应—销售—带贫”的闽宁消费扶贫协作体系,推荐葡萄酒、枸杞、牛羊肉等200多种农特产品在闽热销,同时在福建开设宁夏特产馆10多家,已累计实现销售额19.2亿元,帮助2.74万名贫困人口增收。今年按照两省区党委、政府确定的目标,销售额做到12亿元以上,力争达到20亿元。

  为帮助宁夏完成剩余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巩固脱贫成果,在黄水木的带领下,援宁工作队还打造了很多闽宁协作新亮点——

  借鉴福建省“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机关效能的政务服务理念,结合固原实际,在自治区首创、在固原市全面推行“163”政务服务模式,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办理、一窗综合出件”,大大提高了企业和群众办事效率。

  打造闽宁电商扶贫协作“泾源模式”。闽宁协作通过招商引资,由厦门中达集团在泾源县投资建设闽宁电商扶贫产业园,搭建农特产品电商扶贫平台。中达不仅对泾源县有志从事电商的中青年“手把手”培训网上开店、线上销售、运营知识和技巧,还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在泾源圆创业梦。泾源县以“互联网+企业+电商+农户”的模式促进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借助沿海先进的电商经验和电子商务外贸销售平台、线下推介会优势,有效提升了当地电子商务竞争优势。

  结对帮扶向纵深延伸,在原来已经建立的市、县(区)结对帮扶的基础上,向下延伸到乡镇、行政村两个层次的结对帮扶,建立镇村“四个一”(即一份协议、一定项目、一笔资金、一次互访交流活动)结对帮扶、三方共建等扶贫协作新机制,就基层党建、产业培育、经贸协作、乡村旅游、劳务协作等方面开展互帮互助。目前,援宁工作队已创新促成两省区105个乡镇、129个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180个企业(社会组织)帮扶115个贫困村。

  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既要着眼当前发展,也必须把后续发展放在心上。

  “在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脱贫的质量同样需要保障,防止脱贫之后再返贫,也是我们要解决的硬任务。”黄水木表示,当前,援宁工作队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四查四补”的部署要求,开展脱贫攻坚查损补失、查漏补缺、查短补齐、查弱补强,全面排查和解决影响脱贫质量问题,及时把查出来的不稳定脱贫户和返贫人口纳入闽宁协作项目和劳务、产业帮扶范围,优先组织闽籍企业、扶贫车间、种养殖基地吸纳就业,建立更加稳定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他们稳定收入、稳定脱贫。与此同时,援宁工作队在结对帮扶措施上也不断加力,用好闽宁资金、社会帮扶资金,整合福建省较强的乡镇、村、企业、社会组织等政府、企业、社会帮扶资源和力量,重点关注特殊贫困群体,发挥多种帮扶措施叠加的扶贫效应,帮助更多的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确保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闽宁协作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我们将全力以赴做好后续工作,与宁夏干部群众一起奋战,努力让当地百姓稳定脱贫,在同步小康路上不掉队。”黄水木说,脱贫不脱帮扶,相信今后必定还会有更多援宁群体接力前行,续写闽宁携手的新时代故事。G

  (作者单位:福建日报)

  (转自《海峡通讯》2020年第8期)

  责任编辑:胡亦茹


>>><<<
【作者】:胡亦茹
【来源】:共产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