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 乡村振兴 正文

富宁村:乡村蝶变展新颜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4期 作者:本刊记者 李 妍 实习记者 张 筱 发布时间: 2021-12-31 | 打印 | 字号:TT

  富宁村党支部书记赵中环:“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建,富宁村要不断提高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继续为村民谋发展,解决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等薄弱问题,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QQ截图20211231191332.jpg

富宁村全景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西夏区富宁村。放眼望去,一条条宽阔平整的村道,一栋栋白墙红瓦的房屋,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蔬菜大棚。目之所及,看到的是乡村的美丽,感受到的是乡村的和谐。

  但在几年前,这个村子却是另一番景象。富宁村辖区面积15.46平方公里,有6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886户2910人。因为是自发移民形成的村落,村民房屋建设无序。村里巷道不通且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是村民出行的真实写照。垃圾随地乱扔,草堆、杂物随处可见。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群众居住、出行、生产、生活极为不便。2020年以来,富宁村大力实施“四大提升行动”,带动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等工作迈出了坚实步伐,拉开了村庄美丽蝶变的序幕。

村民在日光温棚中察看西红柿的长势.jpg

 村民在日光温棚中察看西红柿的长势


  由堵到通,乡村变得更宜居

  “以前这里连一条像样的进村柏油路都没有,从村口到村部要绕好大一个弯。刚来时我经常在村里走着走着就迷路了。”富宁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宏芝告诉记者。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道路是经济发展的动脉。富宁村因早年建设缺乏规划,主巷道间有许多羊肠小道,羊肠小道又被民房“截”成断头路,仅有少数道路起到连接主巷道的作用。因此,富宁村人居环境整治就从打通断头路、拓宽主巷道开始。

  为了保证道路施工的顺利开展,村“两委”带领党员干部多次前往占道村民家中商谈,给村民看村庄规划、讲政策、讲打通巷道对防灾防洪的作用,经常一谈就是一天。最终富宁村排除各方面阻力,打通了多条断头路。

  如今的富宁村,通过实施违建专项整治,拆除违建房屋、堵路房屋、空置院落,打通东西横向干道6条、南北纵向干道4条,大大提升了村庄的通达度。实施供水工程和厕所革命,投资4000余万元,铺设主干道上下水管网19公里,建设污水处理泵站,完成农户卫生厕所改造623户。实施商业街改造提升工程,投资1016万元,提升改造富宁村巷道,安装了路灯、开通了公交线路。引导村民改变旧习陋习,每季度评选“最美庭院示范户”30余户,整治“脏乱差”院落200处,清理垃圾2266方,整治道路沟渠160公里,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村里党员干部群众上下一心、真抓实干,我们村的环境变得更加宜居,村民们环保意识变得更强,生活环境越来越舒适!”张宏芝感慨地说。

  由无到有,村民腰包鼓起来

  虽然室外温度已到零下,但富宁村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日光温棚里却春意盎然,各类蔬菜水果长势喜人,种植户在棚里给辣椒苗搭架子、给西红柿苗打茬,一派忙碌的景象。

  “我家里5口人,丈夫在外打零工,今年村里建设的温棚开始投入使用,我第一个就报名了,在温棚工作不仅有收入补贴家用,还能减轻丈夫的负担,照顾上学的孩子,一举多得,日子越过越好!”在温棚里务工的刘凤弟高兴地说。

  过去,富宁村因为经济基础薄弱,没有支柱产业,村民增收渠道窄,收入普遍比较低。想要大家伙儿的腰包鼓起来,村党支部研究确定发展产业。富宁村党支部带领村民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发展模式,规划建设占地160亩的富宁村现代农业产业园,日光温棚总投资1200万元,重点培育草莓、樱桃、水果西红柿等特色农产品,已建成19座日光温棚,解决本村劳动力就业17人,三期13栋温棚正在施工,还可以提供就业岗位10余个,农业产业园每年增加村民收入60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30万元。“大棚里的蔬菜今年才开始种植,目前普罗旺斯西红柿已卖出1000多斤,村民们已经尝到了现代农业、科技种植的甜头。”日光温棚负责人樊素贞向记者介绍。

  与此同时,富宁村2000平方米帮扶车间也在紧张施工中,计划2022年3月投入使用,通过引入第三方企业带动村民开展服装剪裁、缝纫加工等项目,预计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每个就业岗位年收入可达到4万元。如今的富宁村,产业发展有了“大飞跃”,真正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让移民群众有产业、有就业、有家业。

  由旧到新,校园里传出希望之声

  红白相间的现代化建筑,宽敞的塑胶运动场,现代化的体育馆……来到富宁村,西夏区第十七小学格外耀眼。

  很难想象这个小学的前身是一个占地不足10亩,只有一块水泥地作运动场,学生们连运动会都开不了的学校。“当我第一次走进学校时,校园里全是土平房,厕所是旱厕,冬天取暖用煤炉。”2020年,徐红艳调入西夏区第十七小学担任副校长,初到学校的情景让她至今难忘。

  乡村振兴不仅要振兴经济,还要振兴教育。在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的关心支持下,2021年9月,占地近30亩的新学校全新亮相:不仅水泥跑道变身为塑胶跑道,还有供师生锻炼的室内运动场;学校内电脑室、舞蹈室、远程互联网教室等功能教室一应俱全,与城区学校别无二致,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城区无差别的优质教育资源。

  “搬到新学校我特别开心,学校里的电子设备非常先进,老师讲课变得有趣,我们听课也很开心。”学生段雪婷高兴地分享着搬迁到新学校的喜悦。

  “家门口的教育办好了,家长们都在感慨共产党好,政府为富宁村的孩子们办了件大好事!”徐红艳感慨地说道,“如今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完善,有了远程在线课堂,孩子们不出学校也能享受到北京、上海等地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今后,我们的师资力量也要跟上,把骨干引领与教师提升同步推进。借助交流优秀教师资源,通过学科专题讲座、随堂指导、公开课示范等方式积极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行结对帮扶的教研提升方案,形成区、县级骨干教师带动校级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带动普通教师的教师队伍成长机制,让教师安心从教,快速成长,成为乡村教育的根基和支撑。”

  从环境看建设,从产业看经济,从乡风看治理,从教育看未来。随着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富宁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民们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形成了好风尚,一幅“新农村、新产业、新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何青芳


>>><<<
【作者】:本刊记者 李 妍 实习记者 张 筱
【来源】:共产党人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