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党刊视点 正文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宁夏强化儿童公共服务守护“最柔软群体”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14期 作者:本刊记者 李永红 发布时间: 2025-07-23 | 打印 | 字号:TT

  编者按:近年来,宁夏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持续加大投入、优化布局、创新机制,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可及性显著增强,全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从本期起,本刊陆续刊发系列文章,展示宁夏“十四五”期间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的经验做法和亮点成效。

屏幕截图 2025-07-23 154303.png

宁夏爱慧托育中心的孩子们正开心地与托育师互动游戏。 李永红/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为万千家庭纾解育儿之忧的普惠托育服务,到为困境儿童点亮生命之光的福利保障体系,一项项带着温度的民生实践正在宁夏扎实落地。这份温暖答卷,不仅体现了公共服务的精准抵达、制度温情的坚实落地,更体现了一个地区以最大诚意守护最弱小生命、托举最朴实梦想的坚定承诺。

  纾解育儿之忧

  走进宁夏爱慧托育中心,爬行区铺设着防摔软垫,益智玩具严格按月龄分区,每日膳食由专业营养师精心配比,作息安排科学精准。“0~3岁是幼儿大脑发育黄金期,专业照护不仅是看护安全,更在于科学的早期引导。”该中心总园长李晓晶说。

  然而,提供专业照护对于许多双职工家庭来说却是一个现实的挑战。当职业发展与科学育儿难以兼顾时,普惠性托育服务成了破局的关键支撑。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系统构建政策框架,《“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将普惠托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宁夏积极响应,将“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列为“十四五”规划硬指标,并围绕普惠供给、设施建设、多元模式及人才培养出台系统性政策。

  政策落地,体现在机构服务上。“入托最小的宝宝只有5个月大,家长信任是我们服务的基石。”李晓晶介绍,中心为每位孩子创建专属微信群,配备专属老师团队,并邀请主要家庭成员加入。老师每日在群内分享孩子的动态,实现信息透明共享。正是这种细微之处的专业与温度,赢得了家长信赖。经过多年发展,该中心已累计服务超300个家庭,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服务体系。如今,宁夏爱慧托育中心不仅是呵护婴幼儿成长的坚实后盾,更作为相关院校的实训基地,成为孕育托育专业人才的摇篮。

  宁夏爱慧托育中心的实践是宁夏普惠托育的一个代表。截至2024年,全区拥有各类托育机构513家,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2.97万个,每千人口拥有婴幼儿托位数从2020年的0.08个大幅增至4.07个。公共服务精准聚焦生命最初的1000天,不仅呵护着孩子的当下,也解放了家庭生产力,激活了社会细胞。

  筑牢避风港湾

  4个月大时,小霞(化名)不幸遭遇严重面部烫伤,宁夏儿童福利院不仅抚育她成长、支持她求学,更为她倾力安排了5次面部修复手术。自强不息的小霞长大后,成为福利院的一名特教老师,进而有了自己的幸福家庭。小霞的故事是宁夏儿童福利院守护众多困境儿童的一个缩影。在这里,近200名集中养育的困境儿童被重新托举,生动诠释着党和政府“弱有所扶”的民生承诺。

  “弱有所扶”的承诺,需要坚实的制度保障与持续的资源投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工作的意见》等国家层面政策的出台,让困境儿童的守护网越织越密。宁夏切实扛起责任,自2024年起将机构内集中养育儿童津贴提至每人每月1600元,社会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养育津贴提至每人每月1200元。

  “兜底保障不是简单经费支持,而是织一张有温度的安全网。”宁夏儿童福利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范篆玲说。秉承这一理念,宁夏儿童福利院将院内儿童及全区的困境儿童全部纳入“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拓展项目,用专项资金为残疾儿童实施矫治手术和康复训练。构建完善的康复教育支持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无障碍接受专业康复和特殊教育。同时打造成年孤儿就业孵化平台,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支持,助力他们融入社会。

  宁夏儿童福利院的生动实践,折射出宁夏公共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近年来,宁夏创新推行示范性区域性集中养育、家庭化养育等“多路并行”模式,建立养、医、康、教、社五位一体精细化服务体系,不断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发展,推动实现了儿童福利工作服务内涵由“基本型”向“完善型”发展、服务形式由“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服务对象由“孤弃儿童”向“困境儿童”拓展。

  从制度保障到资金投入,从全方位支持到模式创新,宁夏正用实际行动筑牢困境儿童的避风港湾,让“弱有所扶”的民生承诺照进现实,为更多困境儿童点亮“新生希望”。

  责任编辑:张筱


  记者手记:

  绘就温暖民生答卷

  一者托起朝阳,守护生命最初的希望;一者抚平伤痕,为折翼天使重筑归巢。宁夏爱慧托育中心与宁夏儿童福利院如同两面镜子,映照出宁夏在提升民生福祉道路上坚实而温暖的足迹。

  这份温暖答卷,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深度践行。从将“每千人口托位数”写入规划,到系统性提升困境儿童保障标准;从创新托育服务供给,到构建“多路并行”养育体系,无不精准回应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期盼,深刻诠释了发展为了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时代内涵。

  这份温暖答卷,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国家顶层设计为“幼有所育”“弱有所扶”提供根本遵循,宁夏则立足区情,将宏观政策细化为可操作、可感知的具体行动。从爱慧托育中心“专属微信群”的精细管理,到儿童福利院“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及“明天计划”与就业孵化的全链条护航,公共政策实现了从“纸面”落到“地面”的务实创新。

  这份温暖答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时代回应。当一座城市愿为生命最初的1000天倾注资源,愿为困境儿童点亮前行的灯,这背后是对最脆弱生命的深切尊重,是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小霞的蜕变印证着每个生命重获尊严的可能,万千家庭舒展的眉头则诉说着托育带来的安心。事实证明,最坚实的国泰民安,源自每个个体都能有希望地成长、有尊严地生活。

  从“幼有所育”到“弱有所扶”,宁夏的探索证明,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在区域层面的生动诠释,这份以温情为底色的实践,不仅托举起千家万户的“小确幸”,更擦亮着“人民至上”的初心底色,书写着塞上大地温暖而坚实的现代化发展答卷。

>>><<<
【作者】:本刊记者 李永红
【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