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党刊视点 正文

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

——宁夏全面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17期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9-05 | 打印 | 字号:TT

屏幕截图 2025-09-05 095046.png

屏幕截图 2025-09-05 095037.png

通过实施隆德县北象山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矿区地形地貌得以重塑,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生态环境品质大幅提升。图为该项目实施前后对比。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供图

成效亮点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9年以来,贺兰山区域森林面积增加11.22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41.06%提高到43.90%;六盘山区域森林覆盖率整体提升1.67%,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7.59%;罗山区域森林覆盖率由2021年的12.81%提升到2023年的13.4%,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50.28%提高到55.77%。

  典型示范经验全国推广。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入选中国特色的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矿山治理纵深推进,贺兰山东麓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全国“山水工程”优秀典型案例;贺兰山下镇北堡废弃矿坑生态修复利用案例被自然资源部纳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被列入国家示范项目。

  生态产品价值加快转化。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精准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体系,打造西北特色乡村振兴样板,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三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典型案例;泾源县燕家山生态移民迁出区、张骞葡萄郡“生态修复+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固原市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名单,成为目前西北地区唯一入选城市。

  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稳步提升。引进麋鹿52只、普氏野马18匹,2025年先后产下麋鹿幼崽11只、小马驹5匹;贺兰山雪豹种群保护恢复进展顺利,6只雪豹被成功放归自然;麋鹿迁地持续扩繁,52只麋鹿重回黄河故地;六盘山华北豹种群达33只,中华鬣羚等秦岭分布的野生动物现身六盘山自然保护区。

宁夏实践:精耕细作真抓实干 全力筑牢绿色发展根基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站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近年来,宁夏全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精耕细作、真抓实干,持之以恒推进“一河三山”生态保护修复,全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向系统治理的转变、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转变、由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的转变、由参与者到先行者的转变,为筑牢我国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优化顶层设计,不断强化规划管控引领作用。印发实施自治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市县级生态修复规划实现应编尽编,“1+5+15”的区市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全面建成,建立分级保护、分类治理、分区修复机制措施,布局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统筹“一河三山”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启动“三山”专项规划评估,全面梳理总结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经验做法和突出成效。

  摸清底数实情,生态本底状况调查深入开展。在全国率先完成生态资源本底状况调查并发布调查报告,构建农田、森林、草原、湿地等9个一级类、45个二级类的生态资源分类体系,形成了体现宁夏特色的生态资源本底数据库和指标体系;围绕“一河三山”生态坐标,建立涵盖数量、质量、保护与修复状况等6个方面、56项指标的“生态资源体检表”,根据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等特征,开展生态资源诊断性评价。

  项目牵引带动,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加快实施。贺兰山“山水工程”完成竣工验收,矿山环境综合治理面积、营造林面积等27项绩效目标全部达成;六盘山“山水工程”全面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生态受损退化区域治理、水土保持等措施统筹推进;罗山区域中卫市、宁夏中北部2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相继实施,助力荒漠化综合防治。

  加大保障力度,逐步健全工作管理支撑体系。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管理的实施方案》,制定自治区生态保护修复资金项目库入库指南,编制自治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标准等5项标准规范,构建生态保护修复“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全面完成全区采矿损毁土地状况调查试点工作和全区采煤沉陷区基本情况调查,组织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数据核查更新,常态化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情况监督检查。

  推动绿色发展,高效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出台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政策措施,与政策性银行签署合作协议,不断拓宽生态保护修复多元化投入渠道。印发实施自治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管理办法,遴选示范乡镇,稳妥有序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广六盘山、贺兰山等区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以工补农、以商补农等经验模式,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经验启示:答好让人民满意的生态答卷

贾德荣

  生态保护修复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的重要保障。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深耕绿色发展本底,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生态答卷,也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推进的根本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宁夏在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过程中,积极引导周边群众参与生态巡护、植被种植等工作,不仅让贺兰山重披绿装,也为群众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在生态修复项目规划阶段,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人民群众充分参与决策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优先吸纳当地劳动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参与生态建设,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不仅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足,还体现了宁夏各级政府坚持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利民,让绿色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的为民情怀。

  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推进的关键在于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宁夏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修复全过程,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等一系列关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宁夏的实践表明,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要不断强化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多样性和自组织性等特性出发,尊重规律,推动深化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保护改革同向发力,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持续提升生态保护修复效能。

  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推进的根本保障在于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从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到修订《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条例》,再到出台《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在生态保护修复过程中,宁夏始终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宁夏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实践表明,在生态保护修复过程中,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强化制度执行和刚性约束,并随着生态保护修复实践的持续推进而不断修订和完善制度,提高制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长效稳定的制度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何青芳


>>><<<
【作者】:
【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