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理响塞上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18期 作者:王秀丽 发布时间: 2023-10-11 | 打印 | 字号:TT

QQ截图20231011193742.png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表达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的重要理念,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生活资料,而且还可以提供生产资料。农耕文明时代,人类从森林走向田间地头。青铜器和铁器出现后,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人类获取食物的来源更加稳定和丰富,人类有了更多的生存资本。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起点,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依托。农业使人类脱离野蛮的社会状态,有了相对稳定的产出,能够维持更高人口基数,维持稳定发展。人类几大文明都诞生于农耕部落,农业文明是一种在落后经济水平上的生态平衡,更容易产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华夏农业文明延续的根基。在农业生产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是人类对自然的正确态度。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理念就反映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义,并将人的行为从与自然的协调统一上升到与道德理性的融合上。中华文明追求天地人和,铸造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品格,中华民族在广阔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了5000多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球生态危机批判与反思的必然选择。在人类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人对自然的攫取逐渐超出了自然界的自我调节和再生能力,造成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的改变,特别是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和人口爆炸三大生态危机严重影响甚至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续发展。倡导绿色发展和绿色能源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在工业文明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规律性认识的升华。 

  没有绿水青山的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现代化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其特征是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和谐共生为宗旨,坚持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绿水青山是生态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基。

  绿水青山蕴含着三层关系。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是原因、人类是结果。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顺势而为;自然有内在规律性,不可悖逆而行。人只有守住绿水青山,才能守住自己的家园。所以,绿水青山对人类而言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缺少的。人类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人能否与自然相融相通,能否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有了绿水青山,要注意保护和节约;没有绿水青山,要有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的意识和措施。我们既要通过发展经济获得物质财富,又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生态环境,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在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中,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三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绿水青山本身是有价值的,这是以保护生态环境来破题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资源是劳动资料,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清洁的水和新鲜的空气是生态产品,能通过财政补贴或市场机制竞价形式来补偿。

  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丽、蓝天是幸福。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一意义上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绿水青山代表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金山银山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成果和物质财富。生态环境自身价值可以转化为社会价值,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人类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超越了二者的对立,在新的高度上实现二者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保护的迫切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不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当前,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高品质生活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我国正在不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打好绿色组合拳,要在生产方式的绿色发展,环境污染的防治,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坚持绿色发展。这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能耗强度偏高的特点突出,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得到实质性化解,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形成资源高效、排放较少、环境清洁、生态安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这是关系14亿多中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2016年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2018年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对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作出具体部署。聚焦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明显的重点行业和领域,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必须按照2035年美丽中国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远景目标,实现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体、洁净的土壤,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依法依规加强生态修复工作,促进绿色转型,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赢。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保护既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的自然资源保护,又包括地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防止自然环境恶化,我国建设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完善生态保护管理模式和体系,并将国家公园体制作为国家战略,确立国家公园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关键区域中的首要地位。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我们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推动碳达峰与碳中和。“双碳”目标对于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碳排放带来的温室气体正在导致全球气候发生异变,不仅给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而且还严重威胁整个地球的生物安全和生态平衡。面对气候危机和频发的极端天气,我国认真落实全球发展安全倡议,树立“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碳排放量达到顶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将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跨国界、全球协作的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意味着人类社会将开启一场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自我革命。

  (作者系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 妍


>>><<<
【作者】:王秀丽
【来源】:《共产党人》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