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理响塞上 正文

以“两个结合”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19期 作者:马 媛 赵雅文 发布时间: 2023-10-25 | 打印 | 字号:TT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是我们党百年来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运用好党的宝贵历史经验,坚持“两个结合”,以持续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革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向前进。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遵循,也是引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发展的成功之道。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科学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其磅礴伟力和巨大的生命力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检验,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更是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前行、不懈奋斗,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只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时代大势,根据新的情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成果,才能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回顾百年党史,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历史。在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准确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的规律,成功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在建设时期,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提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重新确认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等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把握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诸多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时代性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呈现出更多的中国特色、中国智慧、中国担当,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彰显文化自信、赓续文化基因的内在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诸多观点具有天然的、内在的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从实践观点上看,马克思主义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知行合一”的理念是相通的。从社会发展理念上看,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主张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最终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这同中国古代先贤追求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是相融合的。从重视人的主体性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具有相似之处。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髓要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融会贯通,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我们既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代代相守,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也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特色。

  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两个结合”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两个结合”是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根本所在,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途径。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要认真审视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时代大势,聆听人民的心声,回应关切现实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用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要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

  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两个结合”的认识,增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中汲取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和民族智慧,在守正中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的淬炼下迸发出新的强大生命力,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砥砺前行,不断赋予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何青芳


>>><<<
【作者】:马 媛 赵雅文
【来源】:《共产党人》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