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团组参加审议和讨论,同代表委员深入交流、共商国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就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领航定向。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大量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创新与技术突破的前沿阵地,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要瞄准现代产业需求做好顶层设计,聚焦创新型人才优化培养各环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蓄水池”。
瞄准现代产业需求,激发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现代产业发展需要大量具有跨学科与复合型能力、创新与问题解决能力、国际视野与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优化学科布局,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对接产业前沿,构建“教育—产业—社会”生态闭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兼具专业深度与跨界广度的复合型人才。
高校要以服务地方发展需求为导向,精准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发展升级方向,构建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深度耦合机制,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同时,高校在结合自身特点优化教学方式的同时,要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积极对接,开展更具特色的产教融合实践,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输送更多优秀人才。要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立足新工科建设背景,紧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优化专业设置,加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人才培养,增设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关的专业,加快培养和储备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要聚焦新兴产业战略需求,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培养大量复合型人才,将VR、AR、DeepSeek等数字智能技术手段充分融入培养过程,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现代化数字技术工具的能力,让数字智能技术手段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夯实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根基。
聚力人才自主培养,加强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人才供给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举措,是我国在激烈的大国竞争中夺取制高点的战略举措,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的关键所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一个个科技核心技术难题亟须攻关、一批批“卡脖子”技术亟待克服,而要解决这些“难啃的硬骨头”离不开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离不开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支撑。高等教育必须立足当前、展望长远,发挥创新教育主阵地的优势,致力于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
高校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牢记“国之大者”,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把科技人才集聚的势能转化为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能,有效打通科技成果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联通渠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产业技术攻坚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形成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强大新动能。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围绕国家战略急需、基础学科和新兴前沿领域扩大招生规模,立足学校实际和地方特色,探索建设多学科、多种新兴技术融合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紧盯产业发展动态,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要重视对学生个人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加强同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整合高校科研创新和产业企业资源,探索构建技术创新、成果孵化、产学研转化的培养基地,加强资源共享、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助推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落到实处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高校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重塑教师能力结构。新质生产力对教师提出了跨学科融合能力、新技术掌握与应用能力、产业协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要“推动学科融合发展,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要为教师提供跨学科的课程资源和培训机会,鼓励教师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学习和研究,提升跨学科融合的能力。定期开展数字化培训,提供丰富的数字化资源,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区域创新联合体,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地方创新实践,将科研与产业需求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储备创新人才。要完善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和企业实践制度,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的政治素养和示范引领作用,充分把握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指导和爱国奉献、科学报国的思想政治引领,使其职业规划与国家发展需要实现高度契合,引导其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执笔人:谭月娥 南福霞)
责任编辑:何青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