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理响塞上 正文

守护文化遗产 彰显时代价值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19期 作者:马 骁 发布时间: 2025-09-30 | 打印 | 字号:TT

屏幕截图 2025-09-30 160509.png

游客在西夏陵博物馆利用多媒体互动设备浏览文物相关展示。 钟培源/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强调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西夏陵是西夏时期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特殊物证。2025年7月11日,历经14年不懈努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西夏陵申遗成功,标志着宁夏实现了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进了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了宁夏知名度,也为其他地区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路径提供了借鉴。

  高位推动高效谋划,让文化遗产“热”起来

  西夏陵申遗是国家交给宁夏的重要使命。2024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西夏陵作为我国2025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以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对标世界遗产申报标准制定推进措施,高位推动、高位协调,多次听取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申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力推动西夏陵申遗。实施西夏陵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权责明确、管理有效、运营规范的管理模式,编制出台《西夏陵保护规划(2019—2035)》,为西夏陵考古、保护、管理、研究、利用等提供了有力保障,让西夏陵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成为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生动窗口。

  整体保护系统修复,让文化遗产“新”起来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自1988年西夏陵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宁夏坚持对遗址进行科学保护,延续其真实、可信的历史信息。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西夏陵保护管理机构先后对9座帝陵和44座陪葬墓实施保护加固工程,基本消除了帝陵及主要陪葬墓失稳隐患和表面侵蚀问题。引进遗址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建成安全技术防范系统,高效实施一批环境整治项目,持续推进西夏陵安防工程、防洪工程和环境整治,不断提升遗址保护精细化水平和预防性保护能力。同时,持续加大系统修复力度,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对已开发和未开发的帝陵开展全面修复,既实现了给文物“祛病延年”,也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科技赋能数字复原,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化遗产保护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文化遗产及其所承载深厚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离不开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西夏陵保护工作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持科技赋能、数字复原,完成帝陵和主要陪葬墓三维扫描建模、馆藏珍贵文物的三维扫描、文物档案的信息化等工作。与此同时,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致力于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西夏陵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西夏陵博物馆,三维扫描技术、VR成像技术、智慧化展柜等展陈手段,让游客能通过触摸玻璃展柜与文物“亲密互动”;在遗址区,精准的文字说明与“复原”展示的建筑构件,带游客遥想陵园昔日的辉煌壮丽;西夏文木活字印刷体验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和书签、冰箱贴、西夏瓷等600余种文创产品,让西夏历史文化的余韵更加悠长,实现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的有机结合。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立体挖掘深度研究,让文化遗产“厚”起来

  历史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西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继承、效法中原王朝做法,在推动中华文明传播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西夏王朝的重要遗存,西夏陵以特殊方式见证了西夏历史,浓缩了文化、艺术、宗教等多方面信息,显示了中原文化在西夏传承与发展的脉络,多维度、立体化地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与融合的壮丽篇章,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宁夏始终坚持把立体挖掘、深度研究作为体现西夏陵价值的重中之重,通过深入研究西夏时期历史文化,持续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脉络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同时,深度挖掘西夏陵文物的多重价值,使其有效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优质资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单位:宁夏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何青芳


>>><<<
【作者】:马 骁
【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