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理响塞上 正文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20期 作者: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 发布时间: 2025-10-19 | 打印 | 字号:TT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具体实践,更是坚守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深刻体现。新征程上,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导各族群众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进一步增进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不竭动力。

  强化历史认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历史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各民族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历史上,宁夏地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过渡地带,从秦汉时期开始,随着人口的迁移,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工具传到宁夏平原地区,各族人民不断加深对黄河及其水情规律的探索认识,开渠引水,自流灌溉,发展精耕农业,形成了将黄河文化与农耕文化有机结合的地域文化体系。西夏陵申遗成功,更是实证了公元11至13世纪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的交流,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特殊物证。宁夏红色文化资源同样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核。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单家集革命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的重要历史见证和鲜活教材,承载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历程。要强化历史认知,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深入挖掘研究宁夏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交融共生的历史,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要开发好利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文化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历史滋养。

  增进文化认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增进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要坚持“两个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大力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体化教育,依托宁夏地域文化资源,构建“课程设置、资源挖掘、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融合特色的鲜活课程。坚持把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结合,从各民族的历史、语言、艺术、风俗等互鉴融通、兼收并蓄中探寻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要盘活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唤醒民族记忆的物质载体。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持续推进西夏陵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水洞沟遗址、姚河源遗址等探源实证行动,深入挖掘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蕴含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等精神财富,加快推进黄河、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创新文化教育方式。建设和利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等历史文化传承实践基地,通过“数字空间”等现代科技手段,让历史文化遗产融入当代、走进生活,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挥文化阵地作用,广泛开展文体活动、科技普及、健康宣讲、法治宣讲、道德讲堂等文明实践活动,让参与者在沉浸体验中感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质,在交流互动中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创新文化传播路径,增进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同

  推动文化传播是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路径。借助文化传播,可以让人民群众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持久精神力量。要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民族团结故事承载着各民族间的深厚情谊与美好回忆,要系统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案例,广泛传播民族团结故事,展现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发展历程,构建“可触摸的共同体记忆”。讲好“山海情”“石榴籽”“宁夏妈妈”等民族团结故事和“草方格”“煤制油”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故事,立体化展示宁夏各族群众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局面。要打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牌。积极打造集文化展演、非遗体验、经贸合作于一体的文化品牌体系,创作推出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体现各民族融合、展现现代文明的文艺精品、文旅产品等,扩大“文化大篷车”“文艺轻骑兵”等品牌影响力,促进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华文化传播。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以影视、动漫、游戏、短视频等为载体,运用现代视听技术打造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新媒体产品,利用新媒体矩阵进行互动式、立体式、沉浸式传播,让互联网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更好展现我国各民族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以及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客观实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执笔人:王晓燕)

  责任编辑:何青芳


>>><<<
【作者】: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