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大家谈 正文

用中华文化凝聚中国力量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21期 作者:刘智远 发布时间: 2023-11-23 | 打印 | 字号:TT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强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的文化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不只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挂在博物馆墙壁上的画、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迹。文化有其更深的底色,其内核是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鲜明的精神标识;其实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和显示的精神力量。正是着眼于文化的根本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衰弱,则国力日竭,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就有惨痛的教训。1840年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国力衰弱的背后恰恰是文化上的衰弱、精神上的麻痹和涣散。是时,有志之士于悲叹中呐喊,梁启超言:“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万事付之奈何,一切凭人作弄,亦何足怪!”章炳麟言:“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盆倾瓮倒、鼓衰力竭;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没有精神力量的强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强大不起来的。

  文化凝聚民心民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在文明的血脉中,存续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和文化基因,这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维系着中华儿女深厚的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坚持用好红色资源,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时代新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人心、汇聚民力。今天,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放眼新时代,14亿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奉献意识更加充分彰显出来,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力量更加充分彰显出来,中华大地呈现出了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生动图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正确的,坚持培根铸魂、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正确的选择。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一系列实践活动的系统总结,又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探索文化发展规律的理论结晶。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聚民心、凝民力,坚持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断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沃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奋力用中华文化凝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续写更为精彩的时代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谢 斌


>>><<<
【作者】:刘智远
【来源】:《共产党人》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