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大家谈 正文

走好新时代“四下基层”之路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7期 作者:路京桥 发布时间: 2024-04-03 | 打印 | 字号:TT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率先垂范、大力倡导并培育形成的科学方法和工作制度,经过36年的实践传承,这一科学方法制度不断发扬光大,彰显出历久弥新的实践伟力,散发出更加绚丽的时代光芒。我们要用心品味“四下基层”所蕴含的“人民至上”的真理智慧和“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定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在一线掌握社情民意、落实党的政策、转变干部作风,让“四下基层”扎根宁夏大地、造福宁夏人民。

  理论宣传要从“声边”到“身边”,“下”出听党话、跟党走的向心力。党的声音只有传入千家万户、走进群众心坎,才能落地见效、凝聚民心。要把宣传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政策方针作为职责使命,主动走村入户、上山下乡,用“乡音乡语”把理论话语转化成老百姓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的大白话,让群众听得既舒心、又走心,真正变党的政策主张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凝聚起移山填海、坚不可摧的巨大力量。理论宣传要掌握“基层视角法”,可以多探索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板凳课”、培养一批本乡本土的宣讲员,在大众化宣传中“化大众”、在通俗化讲解中“化风俗”,务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力求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调查研究要盯“问题”重“破题”,“下”出接地气、聚民意的洞察力。习近平总书记调查研究、走村入户有锅盖、桌盖、铺盖“三必看”。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时,一走进村民刘克瑞家就下牛棚、进厨房、看卧房,详细了解家庭就业、收入、看病、社保等情况,深情鼓励他们“更好生活还在后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调查研究接地气,定政策、做决策、谋良策才会有底气。要像总书记那样,眼睛朝下看、步子往下迈,远的近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透过基层一线的小现象发现大道理、群众身边小问题延伸大思考,把老百姓的难题变为桌子上的议题,找准症结、查清“病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解题破题的锦囊妙计,向下用劲不断解决问题、改进工作。

  信访接待要改“坐诊”变“出诊”,“下”出牵线头、抓源头的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时亲自到街上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和诉求,在宁德工作时带头到信访问题多的地方现场接访,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到市县下访,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信访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要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把来访群众当家人、群众来信当家书、群众事情当家事,通过信访渠道摸清群众愿望和诉求,更好为群众服务。信访工作讲究方式方法,要牵着问题的“线头”找“源头”、顺着群众的“心结”找“症结”,从民声信号中摸清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

  一线办公要出“会场”入“现场”,“下”出解难题、办难事的实践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沿着柴刀砍出的荆棘山路“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下党村公路和水电建设、下屏峰村灾后重建等问题。1997年习近平同志第一次到宁夏时,深深被西海固地区吃水难用水难的状况所震撼,现场决定把帮扶宁夏的重点放在“水”上,大力援建井窑工程,不仅让群众吃上了干净水,也浇灌了脱贫的希望树。要大力推行“基层工作周”“一线工作法”等管用好用的制度机制,把办公桌搬到基层,到一线找问题、一线解难题、一线抓落实,少一些“回去研究”、多一些“马上就办”;少一些“再等等看”、多一些“限期完成”,着力破解一批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抓改革的堵点难点、惠民生的关键小事、保稳定的突出问题,用实干实绩赢得群众的认可。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办公厅)

  责任编辑:谢斌


>>><<<
【作者】:路京桥
【来源】:《共产党人》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