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人才集聚“强磁场” 汇聚产业强区新动能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和自治区党委各项部署要求,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精准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推动产才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党管人才 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要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宁夏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人才工作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统筹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
2022年初,宁夏将自治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升格为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自治区党委书记陈润儿担任组长,4位副省级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19个增加至24个。
为了加强人才政策体系建设,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人才强区工程助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等一系列综合性政策文件,各相关部门出台了60多个配套改革文件,各市、县(区)结合工作实际也出台了本地人才政策。自治区人才政策体系的总体框架基本建立,并不断进行优化完善、提档升级。
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坚持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开展41个职称系列评审标准和条件修订工作,制定《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管理办法》《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操作规程》,健全完善了科研人员学术成长轨迹跟踪评价、科研平台绩效评价等机制。对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实行“单独分组、单独评审、单独设定通过率”,对作出突出贡献人才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开辟“绿色通道”,不受学历、论文、任职年限、结构比例等限制,直接评聘高级职称。聚焦人才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机制不活等问题,推动落实130多项改革措施,有序向用人单位下放公开招聘、绩效分配、岗位设置等7个方面自主权,将部分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具备条件的本科院校、科研院所、三甲医院、大型骨干企业和地级市,允许人才密集的企事业单位自设标准、自主评审、自主聘任,突出用人主体在人才评价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聚焦城乡和地区人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积极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通过加强基层事业编制保障、深化基层职称制度改革、支持基层人才成长等方式,特别是大幅提高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平均工作补贴水平,强化了抓基层打基础导向,推动钱往基层用、劲往基层使、人往基层走。
宁夏社会科学院青年科技托举人才调研彭阳县古城镇艾草扶贫车间,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续发展问诊把脉。
梯次培养 让拔尖人才“冒出来”
宁夏地处中国西北内陆地区,人才总量偏小,行业和重点产业高层次人才短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聚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宁夏着力构建了以“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青年托举人才”为主体的多梯次、广覆盖的人才培养体系,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2015年,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自治区注重从各界遴选一批具有较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带领科研团队获得科研成果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按照每人50万元标准,给予所在企业或单位专项经费资助。截至目前,先后遴选131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据第一批21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期满考核评价显示,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在培养期内,共承担国家及自治区科技项目115项,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5项、授权专利122件、制定技术标准43项,切实发挥了带动学科建设、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作用。2020年宁夏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国第18位,迈入国家二类创新地区。
青年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青年时代是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为加强高素质创新型青年科技工作者队伍建设,从2016年开始,宁夏启动实施“自治区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采取组织推荐和专家提名方式,每年选拔一批35周岁以下,崭露头角、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纳入培养工程,培养周期为3年,自治区按照每人3万元标准给予资助,支持他们在创造力“黄金期”潜心研究、深入探索,尽快成长为科技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
2016年12月,宁夏大学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兴财,申报入选宁夏首批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他对宁甘蒙三省区荒漠光伏电站的建设和并网消纳问题进行了现场调研,完成了适用于荒漠地区特殊气象环境条件下的太阳能发电技术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各一项。“真心感谢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和自治区科协针对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实施的‘托举工程’,让我开启了‘兴趣+地方产业’的科技探索之路。”李兴财说。
着眼进一步做好青年人才梯次衔接,2016年,由自治区人社厅牵头、人才办协同实施了“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侧重从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产业中,选拔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关键人才和掌握现代经营理念、熟悉资本运作、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的经营型人才,培养周期为5年,自治区按照每人6万元~10万元标准予以资助。
在两项培养工程的支持下,宁夏涌现出一大批像李兴财一样快速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才,投身于创新创业。宁夏神耀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匡建平,长期致力于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核心技术研发推广,授权专利有34项,对外许可“神宁炉”6台,合同额超过3亿元;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陈丽君,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被成果登记,获全国“白求恩式好医生”提名奖。
据统计,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以来,共选拔培养涉及煤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特色农业、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青年人才1686人。
2021年11月18日,宁夏沸腾了!
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玉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了宁夏20年来新增选院士“零”的突破。这个成果的取得标志着宁夏院士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016年,为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提升科技竞争优势,宁夏启动院士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重点选拔在当地优势特色产业或重点学科(专科)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具备院士培养潜质、年龄在55周岁以下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周期5年,自治区按照每人500万元标准给予培养对象所在单位专项资助。选拔培养的院士后备人才自觉扛起时代使命,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实施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项目,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曹有龙创建了世界唯一一个枸杞资源最丰富种质基因库,绘制出首张枸杞高密度遗传图谱,培育枸杞新品系53个,其中“宁杞7号”在全国新种植区示范推广100万亩以上,每年产值在300亿元以上;彭凡创建了特有的铸造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姚敏领衔团队完成的“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了自治区在国家科技奖上的重大突破。
厚植沃土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只有厚植创新沃土,才能让创新“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近年来,宁夏按照“优化布局、分类管理、持续发展、规范运行”的总体要求,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发展需求,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培育组建了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科技创新平台。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管理科学、多元投入、运行高效、开放共享、协同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发展体系。
鼓励引导各类创新平台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面向九个重点产业和生态环保、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技术研发。引进集成先进技术和重大装备,转化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技术成果,推进各类创新平台成为助推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同时引导鼓励各平台与企业、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开展技术需求对接活动,加强科技成果供需信息共享,增强各类平台创新成果供给能力。近三年来,全区127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79项,研发新产品(新装备、新工艺)17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24件,取得各级科技进步奖251项,转化与推广科技成果496项,实现经济效益107.1亿元。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鼓励引导区内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与区外国家、省部级平台建设伙伴实验室、国家临床分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型创新联合体,依托中央“博士服务团”、东中部省市“院士专家宁夏行”和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渠道,柔性引进科技创新团队63个、两院院士148人、国内知名专家551人。通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全职引进了一大批博士、“双一流”硕士,为宁夏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创建了9个院士工作站,58个人才小高地,134个科技创新团队等人才创新载体,在银川市、中卫市、宁东基地开展“政府出钱、企业育才”试点,初步形成“产业围绕人才建、人才依托产业干”的良性互动。
截至2021年底,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管理的各类创新平台749家,覆盖了枸杞、葡萄酒、肉牛和滩羊、奶产业、清洁能源、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和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这些平台立足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战略部署,瞄准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聚集和培养了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取得了一批优秀科技成果,为宁夏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和技术支撑。
责任编辑:冯学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