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学思践悟 正文

促进文化繁荣兴盛 加快新时代文化强区建设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24期 作者:蔡 菊 发布时间: 2023-01-05 | 打印 | 字号:TT

  编者按:12月14日,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的全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在银川召开,来自区直部门和社科理论界的多位专家学者聚焦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结合宁夏实际和各自工作,谈认识,讲思路,提对策,深入进行研讨交流。本期刊发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研讨文章,供党员干部学习参考。

不到长城非好汉——六盘山红色诗会在西吉县将台堡举办  李金山 摄.jpg

不到长城非好汉——六盘山红色诗会在西吉县将台堡举办  李金山/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要促进文化繁荣兴盛,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了打造文化兴盛沃土、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的奋斗目标。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确保新时代文化强区建设行稳致远。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刻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灵魂。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得好、把握得牢,我们的文化事业就能繁荣兴盛,进而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坚持得不好,发生动摇和偏差,就必然造成思想文化上的混乱,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损害。只有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推动文化建设固本开新、永葆生机。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建设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从根本上决定了任何时候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党和人民事业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指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必须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大学习、大讨论、大宣传、大实践”活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贯彻到文化建设全过程各领域,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成为主旋律、最强音,推动形成文化繁荣兴盛的生动局面,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切实将全区人民的精神和力量统一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伟大实践中。

贺兰山岩画  祁海涛 摄.jpg

贺兰山岩画  祁海涛/摄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强区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又蕴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是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迫切需要全区文化和旅游系统通过发挥好文化“潜移默化”温润心灵、启迪思想的浸润作用,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引导各族群众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进。

  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按照党的二十大和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夯实全民族全社会休戚与共、团结奋进的思想道德基础,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为实现宁夏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首先要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源头活水,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统筹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大力推进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和黄河精品旅游带建设,高规格开展水洞沟遗址发掘100周年系列活动,持续推动西夏陵申遗、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重点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功能。其次深入挖掘和用好宁夏红色资源,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全面阐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奋斗精神、“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实干精神,以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为核心,打造全国红色旅游新高地,不断从革命文化中汲取信仰力量。再次是将宁夏西海固“苦瘠甲天下”的脱贫致富奇迹、“干沙滩”到“金沙滩”的沧桑巨变、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当惊世界殊”的奋斗历程等作为精神内核,着力抒写宁夏人民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让人民群众在今昔对比中感受宁夏稳定发展、团结和谐、生机勃发的良好局面,用文旅的“小窗口”展示宁夏新变化,用宁夏的“小窗口”展示中国大变化,讲好中国故事宁夏篇章,凝聚精神伟力。

      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坚持人的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容。人民性,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人民群众文化共建共享的道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深刻阐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并将之贯穿于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方方面面,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列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打造文化兴盛沃土,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必须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打响擦亮“文化大篷车”惠民文化品牌,整合提升“文艺轻骑兵”“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平台,充分发挥其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队”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播种机”重要作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播撒在群众身边、浸润到群众心间,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努力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必须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立足“文化强区、旅游富民,为产业赋能、促民族融合,展示美丽新宁夏”战略定位,以高水平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聚焦“黄河、长城、长征、丝路、沙漠、湿地、星空、酒庄”八大优势资源,把更多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开发、品牌打造,以具有宁夏特色文化标识、体现旅游资源禀赋的“宁夏二十景”为带动,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辐射性广、关联度高的综合优势,加快推进贺兰山东麓世界级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持续推动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提质升级,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以文化“软实力”赋能旅游发展“硬实力”,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

  (作者系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责任编辑:李 妍


>>><<<
【作者】:蔡 菊
【来源】:《共产党人》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