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学思践悟 正文

以坚定的文化自信 凝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4期 作者:自治区党委讲师团 发布时间: 2023-03-04 | 打印 | 字号:TT

舞龙  陈凤林 摄.jpg

舞龙  陈凤林/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无论是历史的回望、现实的需求,还是未来的愿景,坚定文化自信自强,都始终不能忘、不能缺、不能弱。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我们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充足的底气

  中华民族历经无数艰难困苦,但都挺过来、走过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绵延不绝、永续发展提供了坚韧的精神纽带,更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崇高的价值追求,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深厚根基。

  回望历史,5000多年文明江河奔流到今,涌现出老子、孔子、屈原、李白等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诞生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浩如烟海的文学经典,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是我们的自信之根。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28年的革命岁月,在战火中淬炼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文化,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底色,熔铸了最坚韧的精神气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无论是艰苦创业的铁人精神、勤勉为公的焦裕禄精神,还是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精神、敢于超越的载人航天精神,或是精准务实的脱贫攻坚精神,都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标注了新的精神坐标。进入新时代以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这是新时代以来中华儿女昂扬精神的生动写照。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要说哪种文化能够自信的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文化。之所以有这样强大的底气,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几千年的优秀传统,传承着革命时代的红色基因,汲取着建设和改革的精神力量。所以,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自信,它们共同支撑起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雄伟大厦。无论走得多远,这个根基和血脉不能忘,更不能断,要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重申“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作了深入阐述。这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是对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未来理论发展的正确引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强烈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其中的第二个结合,必将使我们党获得无比充沛的思想文化资源,使我们党的理论更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土地上,扎根于亿万人民的心中。

  马克思主义学说肇始于西方,却在文化精神迥异、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中华大地深深扎根、开花结果,关键在于做好了“结合”这篇大文章。这种结合是有深厚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能在各种思潮的激荡竞争中被中国人民所选择,这不是偶然的,很重要的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主张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高度契合性,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通。如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的传统文化价值,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人民至上立场、追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是高度一致的。再如,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哲学,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这一典型特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强调的知行合一等在实践层面相通。“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这10个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体现着中国人民“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关键词格外亮眼,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智慧,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的生动例证,彰显着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特质融会贯通,以真理的力量激发中华文明的内生动力,真正融通到中国历史并深度嵌入中国人民的内心深处,从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行,是新时代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应有之义。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经过7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已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是关键的时刻、越是爬坡的阶段,越需要以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以文化滋养厚植自信内力、以精神伟力排除千难万险,向着锚定的宏伟目标砥砺奋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的地位不可替代,文化的作用更加凸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进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特别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个突出特色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因为我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就必然包括让人民既享有美好物质生活,也享有美好精神生活。我们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兵突进,而是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越是物质充裕越需要精神昂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绝不可能是轻轻松松、一帆风顺的,我们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精神是强大力量支撑。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信心,才能获得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力,才能把文化自信所蕴含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充分激发出来,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才能战胜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执笔人:宋丽萍)

  责任编辑:石 雷


>>><<<
【作者】:自治区党委讲师团
【来源】:《共产党人》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