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特色资源 奏响文旅体融合“交响曲”
当前,文化、旅游、体育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文化赋能、旅游承载、体育引流的协同效应日益凸显。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为文旅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宁夏文旅体产业呈现发展动能强、供需两端旺、管理服务优、品牌形象靓的生动局面,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破界融合,文旅体融合发展创新“出圈”
文旅体融合已成为激活区域资源、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各地立足自身特色,探索出多元融合模式,其成功实践不仅源于对资源的精准挖掘,更蕴含着深层的动力机制与理论逻辑,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提供了可复制经验。如贵州的资源驱动型融合,以山地地貌、民族文化为核心,推动“自然+体育+文化”深度融合。浙江的文化赋能型融合,以“诗路文化带”为载体,将历史文化与体育、旅游结合起来,沿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诗路设置“唐诗马拉松”,让运动过程成为文化体验的过程。四川的IP引领型融合,以“大熊猫”这一国际IP为核心,打造全链条融合产品,推出的熊猫造型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2亿元,实现“IP符号—消费场景—产业收益”的闭环。云南的节庆延伸型融合,以民族节庆为基础,注入体育元素延长消费链条。西双版纳泼水节新增龙舟赛、水上拔河赛;丽江火把节结合“东巴纸制作+夜间越野跑”,将单日节庆拓展为多日体验,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激发了消费市场潜力。
各地文旅体融合的成功背后蕴含着资源转化、需求驱动与机制创新的深层逻辑。资源转化方面,文旅体融合的核心是将区域独特资源(自然景观、文化符号、民俗活动)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融合资源。贵州的山地、云南的节庆、四川的大熊猫,本质上是通过包装,让静态资源变为动态体验,满足游客对参与感、独特性的需求;浙江的“诗路文化”则以文化为内核,让抽象文化转化为具象的消费场景。需求驱动方面,如今人们的旅游需求从观光打卡转向深度体验,文旅体融合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产物。“村BA”的火爆、“唐诗马拉松”的流行,反映了大众对“接地气”“有文化”体育活动的偏好。文创产品的热销则体现了消费者对“文化认同+实用价值”的双重追求。机制创新方面,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将注意力流量转化为实地客流,再通过餐饮、住宿、文创等方式实现从客流到消费流的转化。文化传承与商业发展平衡方面,如贵州西江千户苗寨通过“传统文化活动展示+文创产品”,让民族文化赋能经济发展,既保护了传统文化,又让村民从文化传承中获利,形成“保护—利用—再保护”的良性循环。
文旅体融合的本质,是通过资源重组与场景创新,让旅游成为体验文化的载体、体育成为感受地域特色的方式、文化成为消费决策的核心,最终实现经济收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立足宁夏,做好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大文章
宁夏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多样的民俗风情,如何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做好文旅体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不仅关系到宁夏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关乎地区形象的塑造与可持续发展。
以资源整合为载体,构建“全域联动”融合体系。打破资源壁垒,形成“文化+旅游+体育”闭环,将黄河文化、长城遗址等核心文化与体育场景深度结合,让文化体验贯穿运动全程。串联沙坡头沙漠运动、腾格里星空露营与非遗展演,打造“沙漠+文化+体育”复合型线路。整合文化场馆、旅游景区、体育场馆等资源,打造综合性的文旅体服务平台。如将博物馆、文化馆与周边旅游景区相结合,推出文化旅游套餐,将体育场馆与户外运动基地联合,开展体育赛事与旅游活动。统筹五市资源,避免同质化,如银川市聚焦“西夏文化+都市体育”,石嘴山市突出“工业遗产+生态休闲”,吴忠市打造“黄河文化+特色农业”,固原市深耕“红色文化+山地户外”,中卫市主打“沙漠运动+黄河生态”,形成“一市一特色、全域一盘棋”的融合发展格局。
以品牌打造提升辨识度,培育全国标杆特色IP。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融合品牌,升级现有赛事,将黄河金岸马拉松与引黄灌区文化相结合,增设“古渠打卡点”“灌溉文化补给站”。放大“全国大漠健身运动会”特色,尝试引入国际沙漠越野挑战赛,植入西夏纹样奖牌,形成“大漠赛事+文化符号”的记忆点。在镇北堡西部影城借助《大话西游》等IP流量,打造接地气、有话题的群众赛事,复制“村BA”的传播效应。以西夏陵、贺兰山岩画为元素,设计运动服饰、赛事周边,借鉴苗绣产品商业逻辑,推动文化符号向消费商品转化,形成“赛事引流+文创变现”的产业链。
以设施服务升级消费体验感,构建沉浸式、互动式消费场景。强化“体育设施+旅游场景+文化体验”的协同性,在沙漠景区增设专业越野装备租赁点、星空赛事补给站等。将城市“15分钟健身圈”与周边景区衔接,如银川阅海健身圈联动沙湖景区,推出“骑行+观鸟”一日体验。改变岩画静态观赏模式,开发岩画主题“徒步+拓印体验”。在黄河宿集增设“羊皮筏漂流+非遗造船技艺学习”,让游客在运动中深度触摸文化。升级“智游宁夏”平台,开发赛事报名、文化讲解、装备预约、线路定制等功能,用一部手机实现“运动+旅游”全流程体验。
以机制创新强化可持续性,健全市场主导的运营体系。激活多元主体活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政府负责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与品牌推广,引入专业体育赛事公司、文旅集团运营赛事与项目,如通过招标让企业承办大漠健身运动会,政府给予流量扶持而非直接拨款。推出文旅体融合项目,吸引企业投资建设沙漠运动基地、民俗体育体验馆等,给予税收优惠、经营权保障。鼓励村民以民宿、餐饮等方式入股赛事活动,复制“村BA”的群众参与、群众受益模式。培育建设专业新媒体团队,对各类赛事、活动进行短视频策划与直播,通过网红打卡、话题挑战等方式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客流。
(执笔人:牛学智 任婕 陆媛媛)
责任编辑: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