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特别报道 正文

绿染沙海焕新颜

——中卫市践行“两山论”治沙用沙工作综述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19期 作者:本刊记者 何青芳 申进湘 发布时间: 2020-10-18 | 打印 | 字号:TT

QQ截图20201018154811.jpg

 昔日流动沙丘经过治理后变身饲草种植基地

  从风沙肆虐、一度沙漠逼近城区仅剩4到5公里,到如今人进沙退、“点沙成金”——回望中卫市的治沙之路,正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中卫市不断探索防沙治沙用沙新模式,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走出了一条绿富同兴,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双赢的道路。

缚住黄龙

  从中卫市区一路向西驶向西风口,透过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白杨树,放眼望去,满眼绿色,花棒、柠条等沙生植物随风摆动,让人很难相信这里就是中卫人口中当年因紧靠腾格里沙漠,风沙最为肆虐、沙害最严重的地方。西风口的绿色蝶变是中卫人“爽挹沙山”的有力见证。

  中卫市西北两面被腾格里沙漠包围,常年受到沙漠侵袭,沙化严重。最为严峻的时候,沙漠以年均4.5米的速度逼迫人退,流动沙丘不断掩埋良田禾苗,蚕食中卫人的生存空间。

  必须缚住黄龙,扭转沙进人退的局面。面对严酷的现实,中卫人开始了一场与沙漠斗争的“持久战”。

  用麦草在活动沙丘上扎设方格固定流沙,在麦草方格里播种草籽、树籽,让绿色生命扎根沙漠。经年累月间,扎下草方格的沙地上长满了植被,一代治沙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实践发明的“麦草方格”治沙技术为中卫人战胜沙漠提供了有力武器,书写了我国治沙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正是这一个个麦草方格,确保了包兰铁路60多年的安全行驶。在麦草方格基础上拓展延伸的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五带一体”的沙障技术,更是阻挡了罕见的高大流动沙丘和频发的沙尘暴,治沙成果获得联合国规划署的肯定。

  给予中卫人战胜沙漠信心的不仅是治沙技术,更是中卫市历届党委、政府防沙治沙,实现人进沙退的决心和实干。营造生态防护林、发展生态经济、实施封山育林、扎设草方格……一项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昔日沙海变成林网成行、稻麦飘香、果实累累的绿洲。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卫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国家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的总体部署,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防沙治沙示范区。通过实施南部水源涵养林生态修复、北部防沙治沙、中部黄河城市过境段水生态治理等工程,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扎设草方格42万亩、营造灌木林42万亩、种植经济林19.33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3.9%,在北部沙漠边缘筑起了60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形成了一道绿色长城,使腾格里沙漠向北倒退了25公里,为防沙治沙可持续发展和林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近百万亩流动或半流动沙丘变成固定沙丘,切断了沙尘经宁夏入侵华北地区的通道,实现了沙漠与绿洲、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绿富同兴

QQ截图20201018154831.jpg

中卫市沙漠光伏产业园

  “在政府的治理下,整个生态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当时来这里面对6000多亩连绵起伏的沙漠,我坚信可以在沙漠里淘出金。”提起当年的选择,杨飞依然很激动。杨飞是宁夏香岩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2009年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与到沙漠治理和利用中,抱着向沙漠要效益的念头进驻腾格里沙漠前沿,以“先固沙后建设”思路,探索发展沙漠设施农业与生态防风治沙相结合的新模式,走上了治沙用沙之路。

  种下的树死了,继续种;沙丘推平又起,继续推,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5年后,一个现代化的草畜产业循环发展示范园在沙漠上建成。而今,杨飞和他的400多名员工在金色的沙漠上创造了绿色的希望,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风沙,提高了空气湿度,实现了沙漠变绿洲的景象,还通过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经济效益,促进了产业可持续发展,带动劳动就业人数203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0人,平均每人年收入5万元以上。

  “常年飞沙走,人过无水喝,鸟过无处落”,这是人们多年前对中卫市南山台子的描述,永康镇乐台村就位于南山台子区域内。回想起初到乐台村的情景,53岁的拓明亮记忆犹新:“四周都是沙漠,当时很多人都说这地方养活不住人。”但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村民开始治沙与生产并进,义务参加植树造林,按照规划主动在房前屋后栽上枣树、刺槐,自家的农家小院更是见缝播绿。绿起来的乐台村送走了风沙,迎来了好日子。借助政府在沙化严重的南山台子和北部沙区建立以苹果、红枣、葡萄为主的生态经济林产业基地的机遇,村民们在自家地里也栽下了一棵棵苹果树,曾经被沙漠包围的乐台村变成了“花果山”。全村392户就有4000余亩的经果林,2019年人均纯收入10440元。南山台子和北部沙区建成的生态经济林产业基地多达20万亩,年产值6.9亿元以上,在绿了沙漠的同时,也让当地更多的农民富了起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让企业和群众看到防沙治沙带来的无限可能。近年来,中卫市积极筹措资金,争取世行、德援、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项目,鼓励和支持企业、单位及广大群众广泛参与防沙治沙开发建设。在政府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群众参与到防沙治沙中,中卫市沙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已经形成林科(研)一体化、林景(旅游)一体化、林能(发电)一体化、林纸(造纸)一体化、林果(经济林)一体化等“五个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改善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点沙成金

  在腾格里沙漠建设功能不同的工业园区,打造“沙—硅—电—云—金”核心产业链,让“沙防治”和“沙生金”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点沙成金的梦想正在中卫市变成现实。

  走进中卫市沙漠光伏产业园,眼前的景象让人惊叹:金色的沙漠上,百万块光伏板形成“银色海洋”,不断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光伏板下,连片生长的植被将黄沙紧紧缚住……2012年,为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卫市沙漠光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中卫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腾格里沙漠南缘靠近中卫市北部大约6.5万亩沙丘地带,规划建设以光伏发电、新能源装备制造、光伏大棚和农业科技综合利用、生态种植(养殖)、旅游观光为主的沙漠光伏产业园。“先后有20多家企业进驻园区,建成光伏电站容量近1200MWp。光伏产业园不光发电,在治沙方面也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中卫市发展改革委工作人员介绍道,一方面基桩能固沙,光伏板能遮阴,为植物生长明显改善环境条件,治沙效果事半功倍;另一方面,绿化治沙能减少风沙侵袭,降低光伏项目的管护成本。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激发了光伏企业治沙的积极性。入驻园区的企业主动探索光伏发电与荒漠治理相结合的“光伏治沙”模式,把防沙治沙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里,实现了变害为利,点沙成金。短短几年的时间,中卫市光伏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从单一产品形成产业链条。

  在中卫市“点沙成金”的故事不止发生在沙漠光伏产业园。以沙漠生态治理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大力营造防沙林和生态风景林,经过多年持续综合开发治理,中卫市依托丰富的沙漠资源,以沙坡头景区为核心,开发建设了越来越多以沙漠旅游为主的旅游景区,年吸引游客达210万人次以上,旅游带动相关产业总收入超过26亿元。北部沙区和工业园区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招商引资“加码”,吸引了多家企业落户中卫市,有中国“沙漠硅谷”之称的云基地建成,更是有力推进了中卫市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中卫市治沙用沙的实践证明,人进沙退、绿富同兴不是幻想。继续践行“两山”理念,沿着绿色发展之路开拓前行,更多的绿色奇迹将在中卫大地书写。G

  责任编辑:沈 阳


>>><<<
【作者】:本刊记者 何青芳 申进湘
【来源】:共产党人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