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特别报道 正文

凝心聚力 真抓实干 谱写建设先行区新篇章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19期 作者:刘国强 发布时间: 2021-10-16 | 打印 | 字号:TT

世界枣树博览园成为灵武生态园林化的一张“靓丽名片”.jpg

 世界枣树博览园成为灵武生态园林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域治理,多次指出,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灵武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凝心聚力、真抓实干,顺利实现了“十三五”规划、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个圆满收官”,预计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0亿元。连续5年荣登“中国县域综合实力百强”榜单,跻身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县域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

  构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润儿同志在灵武调研时强调,要在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上下功夫,推动加工从粗放向精细转变、产品从初级向高端转变、产业从前端向全链条转变,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灵武市突出产业特色,挖掘优势潜力,全面打好产业转型升级“组合拳”。

  现代农业积厚成势。“五大基地”建设初显成效,优质粮食生产加工、肉奶、瓜菜等成为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7.5%,粮食产量实现五连增,兴唐大米连续3届荣获“中国十大好吃米饭”。现代养殖基地强势崛起,2021年底预计奶牛存栏突破15万头,成为全区奶产业的重要板块。灵武长枣、“莎妃”蜜瓜、上滩韭菜等特色产品走俏全国,灵武成为国内重要供外蔬菜基地之一。

  羊绒纺织产业浴火重生。按照“瘦身压产、降债造血、优化整合”的基本路径,羊绒产业重整重组迈出关键步伐,中银绒业成功保壳脱困、焕发生机,新澳等行业领军企业竞相入驻,针织、亚麻等板块相继盘活,38家中小羊绒企业稳健复苏。2021年预计实现产值12亿元,同比增长2.2倍。

  循环经济产业绿色转型。按照“绿色高端、延链补链、做精做强”的发展思路,高质量完成再生园区环保整改,高标准规划建设“三大功能区”,再生铜、再生铅、铝型材等一批产业链延伸项目建成投产,“5+1”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成为宁夏唯一、西北最大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2021年预计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5倍。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一核三带一廊”全域旅游布局基本形成,“长枣景观都市”项目荣获“亚洲都市景观奖”,灵州古城旅游区成为城市新名片。2021年预计实现旅游综合性收入7亿元,较2016年增长3.7倍,成功创建宁夏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电商产业迅猛发展。特色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建成投用,直播带货、网红经济引领消费新潮流,电商交易额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获评全国电商示范百佳县。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产学研持续深化,培育科技型企业86家,成功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

  坚持办好实事惠民生

  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改善

  陈润儿同志在灵武调研时强调指出,要让各族群众的口袋更鼓、生活更好。灵武市紧紧围绕自治区“四大提升行动”各项部署,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坚持兜住“底线民生”。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历史性解决了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之策,“3+1”产业发展模式持续发力,移民群众人均收入较搬迁前增长89%,现行标准下2523户10565名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贫困发生率由36%降至零,以决战决胜、不胜不休的决心,兑现了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持续扩大“基本民生”。坚持每年将80%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为外出务工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公立医院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智慧养老服务、城乡公交国有一体化运营等暖心惠民措施落实落地,档案馆、图书馆、体育中心、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等民生项目投入运行,全区县级规模最大、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市人民医院、职业教育中心建成投用,民族综合福利院荣获全国“敬老文明号”。城乡居民就业渠道更宽、质量更高,“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持续深化,创新素养教育、校园足球、“互联网+教育”等成为新亮点,成功引进银川二中教育集团设立灵武分校,开启合作办学新模式,入选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社会保障网络持续织密织牢,社会救助服务城乡统筹发展,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

  坚决筑牢“安全民生”。“1+6”基层治理初显成效,“1+2+N”警务模式全面推行,物业服务管理实现全覆盖,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战果显著,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连续4年蝉联“自治区平安县(区)”,位列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第93位,入选“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取得丰硕成果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陈润儿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近年来,灵武市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主线,紧紧围绕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生命线,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示范创建工作,让“共产党好,黄河水甜”融入各族群众血脉。

  坚持以强化党的领导把关定向。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民族工作的各方面、诸环节、全过程,制定民族工作联席会议等多项制度。将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建立常态化宣讲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全市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内容,做到与市委中心工作同安排、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持续深化“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活动,全力抓好“五项教育”,扎实推动“十进活动”,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百场万人”大宣讲活动,切实营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浓厚氛围。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细胞工程”,创新打造“1+N”宣传载体,依托党校主阵地、“N”个延伸实训基地,开展文艺汇演、书画摄影展等系列活动,切实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浸入人心,不断增进各族群众文化认同和情感共融。近年来,灵武市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单位,全市共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20个(自治区级23个、银川市级63个),总体创建率达96%以上,形成了全面创建、争相进步,多点开花、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重大使命

  牢牢守住生态安全屏障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陈润儿同志多次强调,要从政治、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大、任务重、要求高,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持续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灵武依黄河、临沙漠、靠白芨滩,承担着护卫黄河东岸生态防线的重任,必须全力以赴守住生命线、建好先行区。近年来,灵武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高质高效整改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全面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任务,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领跑银川,入黄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7%,河滩地收回治理坚决有力。坚持防沙之害、用沙之利,“六位一体”沙漠治理综合发展模式显效发力,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4.8万公顷,在引黄灌溉区边缘使沙漠后退20多公里,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治沙奇迹,筑起了黄河东岸绿色长城,厚植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底色。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精彩的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里书写。灵武市将认真落实陈润儿同志调研指示要求,围绕“三化三转变”产业发展思路,着力构建“1535”生态经济体系,抢抓实现“双碳”目标窗口期,扩规提速打造新能源基地,用顶天立地的大产业、铺天盖地的好项目,支撑起灵武市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同时,严格按照自治区民生“四大提升行动”的部署要求,努力在移民致富提升上作样板、在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上作引领、在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上作标杆、在全民健康水平提升上作突破,为谱写建设先行区和继续建设美丽新宁夏的灵武新篇而努力奋斗!G

  (作者系银川市委副书记、灵武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冯学娟


>>><<<
【作者】:刘国强
【来源】:共产党人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