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特别报道 正文

加强乡村社会治理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3期 作者: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课题组 发布时间: 2021-12-16 | 打印 | 字号:TT

贺兰县隆源村,引进了辣椒种植产业,种植、采摘全部聘用了移民村的村民,解决了劳务用工300多人,为隆源村带来了经济效益。.jpg

贺兰县隆源村,引进了辣椒种植产业,种植、采摘全部聘用了移民村的村民,解决了劳务用工300多人,为隆源村带来了经济效益。


  乡村治,社会安,国家稳。乡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重心在基层,关键是体制机制”。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的若干意见》,为坚决守好三条生命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建设好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依法治理为基础、以服务群众为根本,不断提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促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大力培育社会治理理念

  坚定乡村社会治理正确方向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加强乡村社会治理,首先要大力培育社会治理理念。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理念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社会治理理念培育。目前,社会治理理念已从单纯的由党委政府负责,向“人人有责、人人尽责”转化;从政府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从单纯的多元主体共治,向更具凝聚力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升。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多元参与,让基层治理“成果共享”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在一些地方,传统管理型思维还有一定市场,合作共治理念和依法治理理念不充分,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权利行使不足,需要大力培育现代社会治理理念。

  要重视教育、宣传和引导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治理氛围。加强乡村自治组织建设,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培养村民参与意识,积极打造政府、自治组织、社会、村民共同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培育和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调动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发挥村民的主体性力量。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让村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和秉持依法治理理念,使广大村民把法治当作一种信仰。要培育和秉持城乡融合理念,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实现城乡平等发展。

  加强乡村党组织建设

  夯实乡村社会治理政治基石

  历史证明,办好乡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组织建设引领带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靠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乡村党组织扎根基层、直面群众,只有时刻让群众想得起靠得住,才能成为群众值得信赖的“主心骨”,才能在乡村治理中拿下制胜高地。在宁夏地区,历来非常重视乡村党组织建设,党组织覆盖面不断拓宽,服务群众能力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一些因素影响着乡村党组织建设及其作用发挥。例如,还有一些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明显,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一些乡村的党建流于形式,深入群众服务群众不够。乡村党员流动性比较大,外出就业创业比较多,留在乡村的党员老龄化问题突出,在农村党组织中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

  走好新时代乡村治理之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党的建设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不断增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完善党领导下的乡村治理格局,扎实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加强乡村党组织政治建设,突出乡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政治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和要求,确保党始终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坚强领导核心;优化党组织设置,大力加强乡村“两委”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桥梁纽带作用;选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加强乡村支部书记和先进党员的头雁作用;加强乡村党组织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将致富能手、回乡创业人员、返乡大学生等群体中优秀人才吸纳进党组织后备队伍;强化流动党员管理。建立流动党员服务工作机制,通过其原党支部管理和所在地党支部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利用新媒体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健全服务机制,搭建服务群众平台,打造综合服务平台,完善服务考评机制,提升乡村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切身利益。

  增强乡村凝聚力

  擘画乡村社会治理精神家园

  乡村凝聚力是村民对乡村的认同和接纳,并为之奋斗的一种向心力,是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在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时,乡村社会治理应通过搭建情感桥梁,沟通好个人、乡村和国家关系,增强乡村凝聚力。宁夏在城镇化、撤乡合村和异地移民搬迁的推动下,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空心化、家庭空巢化、农民老龄化问题突出。乡村亲缘关系和内在封闭性的社会结构被打破,血缘和地缘关系不断弱化,村民个体对乡村认同感和归属感降低,现代社会乡村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治理缺乏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强有力的社会凝聚力保障。

  增强乡村凝聚力,重点要在乡村党建引领和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下,厚植文明乡风,擘画增强凝聚力的精神家园,凝聚大家力量,形成自觉和开放包容的氛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进乡风建设,引领乡村民风、构建乡村道德、培育乡村文化、增强村民集体意识,开展传统文化节庆活动,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培养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讲好乡村故事,打造乡村文化品牌,传承优秀乡村文化,重拾村民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激励措施,利用乡音乡愁,鼓励和呼吁在外的已退休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企业家回乡,以丰富的学识、经验、特长、技艺等反哺家乡,引领社会新风尚。

  健全保障机制

  筑牢乡村社会治理坚实堤坝

  没有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农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关系农村社会稳定。宁夏经过不懈努力,基本实现了由社会管理体制逐步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制,政府、社会、市场、村民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初步确立,基本形成了一整套宏观社会治理基础性制度与微观社会治理运行机制,现代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目前宁夏乡村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自治、法治、德治乡村治理体系尚不完备,现代科技支撑不足,应以规范优化治理机制、培育多元共治模式为抓手,不断完善农村“三治”体系建设,推进乡村社会治理行稳致远。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整体推进、系统谋划,制定系统、全面、客观的战略规划,引导乡村可持续、健康发展。持续完善“四权”改革,明晰产权,保障村民合法权益。构建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体系,围绕精品蔬菜、时令鲜果、特色畜禽、花卉苗木等,形成一批特色农业和产业集群。大力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体验+亲近自然”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加强乡村旅游软硬件建设,构建全域乡村旅游新格局。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化乡村自治,提升乡村社会治理内生动力。强化乡村法治,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加强德治建设,厚植乡村治理的道德风尚,实现乡村善治。强化产学研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打破地区、部门壁垒,打通堵点,实现各地各部门数据联通、资源共享,加快城乡居民物流信息一体化进程,推动构建“全域社会治理”新格局。积极推进科技型村民培育工程,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内生型”人力资源。

  (执笔人:贾德荣)

  责任编辑:石 雷


>>><<<
【作者】: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课题组
【来源】:共产党人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