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特别报道 正文

石榴花开 大美宁夏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4期 作者:本刊记者 赵志强 冯学娟 闫院平 李 旭 发布时间: 2021-12-31 | 打印 | 字号:TT

2020年6月8日至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宁夏考察。这是6月8日下午,习近平在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考察民族团结社区创建工作情况。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jpg

  2020年6月8日至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宁夏考察。这是6月8日下午,习近平在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考察民族团结社区创建工作情况。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宁夏川好地方,是我可爱的家乡。平川里碧波荡漾,稻谷飘香好风光……宁夏川好地方,是我可爱的家乡,各民族团结一心,开拓未来前程辉煌……”

  每当耳畔响起这优美动听的旋律,宁夏儿女无不心潮澎湃。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宁夏各族儿女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奋力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在宁夏大地上书写了彪炳史册的光辉诗篇,绘就了山河壮丽的锦绣画卷。


宁夏回族自治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晚会.jpg

  宁夏回族自治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晚会


  共识:建设美丽新宁夏 共圆伟大中国梦

  宁夏,镶嵌在祖国西部的一颗明珠。千百年来,各民族兄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互动交融,共同建设了美丽富饶的塞上江南,共同创造了兼容并包的灿烂文化,共同书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华彩乐章。

  宁夏,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各民族群众团结和睦、和衷共济的历史源远流长。1935年8月15日,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颁行了“三大禁条”和“四项注意”,对部队进行民族政策和群众纪律教育,被当地回族群众盛赞为“仁义之师”。1935年10月5日,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转战宁夏,夜宿单家集,同回族阿訇马德海坐在炕头彻夜长谈,留下了“单家集夜话”的红色佳话。1936年10月20日,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初步实践。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回民抗日骑兵团殊死奋战在抗日一线,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合力支援前线。解放战争中,回汉支队为保卫陕甘宁边区、为宁夏的解放立下赫赫战功,书写了各民族并肩战斗的动人史话。

  1958年,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宁夏回族自治区宣告成立,开启了“划区自治兴宁夏”“于今团结史无先”的新纪元。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各民族干部、技术人员、教师、医生、文艺工作者等纷纷奔赴宁夏,与宁夏人民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斗转星移,山河巨变。在党的领导下,宁夏各族干部群众砥砺奋进、攻坚克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成功翻越了脱贫路上的“六盘山”,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2018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党中央对宁夏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寄予“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殷切厚望。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

  党中央对宁夏的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高度重视,对宁夏各族群众给予亲切关怀。2016年7月、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到宁夏视察,他强调:“努力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殷殷嘱托,深情厚望。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各方面、诸环节、全过程,旗帜鲜明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导向。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生命线就是要始终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决维护团结,全力促进团结,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次全会进一步聚焦基层治理,出台了“1+6”政策体系,把民族工作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审议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新时代宁夏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润儿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奋力开创新时代宁夏民族工作新局面。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宁夏始终坚持依法治理,用法治保障民族团结,着力构建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规和政策体系。2020年11月25日,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于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这也成为宁夏首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综合性地方法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科学稳慎调整涉及民族工作的法规政策,为促进宁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法治保障。

  唯有万众一心,聚合磅礴之力,方能成就复兴伟业。如今,在黄河两岸、六盘山下,共同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成为激励宁夏各族儿女共同团结进步、共创美好未来的最大共识。


宁夏师范学院组织学生学党史唱红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pg

  宁夏师范学院组织学生学党史唱红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建:塞上儿女一家亲 山川遍开团结花

  “兰花芬芳”,行胜于言。今年71岁的回族老人王兰花是群众心中的“活雷锋”,她把解决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作为毕生追求,用执着与坚持,让“靠近我、温暖你”的兰花志愿服务精神传遍全城,带动吴忠市利通区志愿者从最初7人发展到9.5万余人。在建党100周年之际,王兰花被光荣授予“七一勋章”。王兰花说:“中华民族一家亲,大家只有相互帮助、团结奋斗,才能拥有更好的生活,才能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

  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视察,对王兰花及“兰花芬芳”志愿服务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总书记的鼓励给了社区工作者极大的信心和动力,社区“两委”团结带领社区党员和各族群众,秉承“各族居民一家亲,共铸和谐社区”的宗旨,用实干和担当唱响了金花园社区“民族团结四部曲”。

  金花园社区是一个多民族居民居住的社区,常住居民13850人,其中回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居民占总人口的45%。“七彩家园”“七星服务”“社区邻居节”等一系列社区治理、服务的创新机制让和谐家园遍开民族团结之花。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社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社区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金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张丽萍自豪地说。

  金花园社区只是宁夏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中的一个代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近年来,宁夏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用创新理论凝聚共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编写了《马克思主义“五观”基本问题口袋书》和《“石榴籽”故事丛书》广泛向社会宣传,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等思想根植于各族群众心中。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组织开展“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汲取共同团结奋斗的智慧力量,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用伟大成就感召群众,创新开展“黄河水甜、共产党亲”主题教育,总结运用闽宁合作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将丰厚的物质成果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用优秀文化浸润人心,创排了《山海情》《家园》《花儿与号手》等一批优秀主旋律文艺精品,建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会址、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等一批教育基地,以红色历史文化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

  作为民族地区,宁夏连续38年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大力开展民族法治、民族认知、民族平等、民族互信、民族互助特色教育,积极探索形成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五大目标”、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行动、脱贫富民共建小康等“八大行动”和建立健全组织领导、考核评价等“五项机制”的“585”工作模式,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截至2021年底,全区5个地级市、15个县(市、区)、37个单位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从贺兰山麓到六盘山下,从黄河岸边到旱塬小镇,从城市社区到广大农村,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民族团结进步乐章。

  “老姐姐,这是我帮您买的生活用品,一个人在家多注意身体。”“今天天气不错,我帮您把被子拿出去晒晒。”“最近家里怎么样?有事您说话。”……每到志愿者走访的时候,这样的暖心话就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青山街道办事处团结社区的各楼栋里此起彼伏。“三线”建设时期,这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支援石嘴山市建设的各族群众,形成了相互嵌入的社区环境,积淀了“五湖四海一家亲”的社区文化,因而命名为“团结社区”。

  近年来,石嘴山市着力打造“五湖四海一家亲”品牌,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上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实现了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县、区)创建全覆盖。作为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石嘴山市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城市转型发展紧密结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转型发展统领民族团结、以民族团结助力转型发展,以建设美丽家园增进民族团结,以兼收并包的中华文化引领民族团结,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烈心理共鸣根植于各族群众心中。

  团结村里话团结,团结的故事说不完。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团结村汇集了来自10多个乡镇的800多户各族移民群众,邻里之间没有院墙之隔,每遇婚丧嫁娶常常相互帮忙,各族群众互相尊重各自风俗习惯,就像一个大家庭。与团结村相邻的安和村一直有“认干亲”的习俗,各族群众也相互认干亲,年轻人则以兄弟姐妹称呼,关系十分融洽。安和村党支部书记马金耀告诉记者:“认了干亲后大家更亲密了,逢年过节两家人欢聚一堂,就像一家人一样。”

  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宁夏各族群众团结一致、共克时艰,使彼此的心贴得更近。在银川市西夏区共享社区,居民杨维民的老伴刚做完手术,一家人经济十分紧张,但杨维民仍然坚持为抗疫捐款1000元。居民王菊茹主动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与3名党员自发组成“小喇叭宣传队”,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引导居民做好自身防范。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宁夏积极创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课堂,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中生根发芽。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紧扣教书育人、培根铸魂主责,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全员的育人职责,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格局。银川市兴庆区第五小学创编“石榴籽”课程,用石榴籽“千房同膜”“千子同一”,成熟后的果实颗颗紧紧相抱,生动形象地教育学生从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宁夏师范学院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上好思政课、讲好专题党课、办好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培训、开好主题班团会、用好红色资源等,使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师生心中深深扎根。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在宁夏,不论是在家庭、社区、乡村,还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汇聚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


“干沙滩”变“金沙滩”,书写了脱贫奇迹,各民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图为亘古荒原上发展起来的移民.jpg

“干沙滩”变“金沙滩”,书写了脱贫奇迹,各民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图为亘古荒原上发展起来的移民小镇闽宁镇新景观。


  共享:迎来幸福新生活 阔步迈向现代化

  数九寒天,气温骤降。不管是在养殖基地、瓜菜大棚,还是在社区楼宇、企业车间,各族群众辛勤奔忙,奋斗出更好日子的劲头更足。

  “好日子还在后头。”在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刘克瑞家的茶馆里悬挂的这幅字画格外引人瞩目。

  2020年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刘克瑞家,察看院落、客厅、厨房、牛棚,详细了解家庭就业、收入、看病、社保等情况,亲切嘱咐乡亲们:好日子还在后头!

  刘克瑞把总书记的话牢牢记在心间,带着全家人铆足劲头奔小康。刘克瑞和儿子、儿媳在村里都有了稳定的工作,庭院里的茶馆也办得红红火火,入股村里的肉牛养殖合作社,每年还有一笔不小的分红。今年,刘克瑞家被评为村里的“六个先锋示范户”,成为乡亲们学习的标杆。

  “党的政策越来越好,只要肯吃苦加油干,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刘克瑞撸了撸袖子,坚定地说。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深情地对乡亲们说。

  弘德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大力发展劳务、种养殖、特色旅游等产业,各族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美气。

  “当第一声鸡鸣响起的时候,高干梁也会跟着醒过来。一群搅和在一起的牛、驴、羊在呵斥和鞭子的驱赶下,吵闹着、拥挤着穿过村子……”农民作家马慧娟在小说《出路》里这样描绘。

  从昔日大山深处贫穷的“黑眼湾”“高干梁”,到今天处处盛开幸福花的引黄灌区红寺堡,马慧娟亲身经历和见证了移民大搬迁,见证了红寺堡从一个茫茫荒原到生机勃勃的绿洲的嬗变。党的亲切关怀幸福了移民群众生活,增强了移民群众的自尊、自信、自强。马慧娟也从一位普通的移民村回族妇女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她先后出版多部文学作品,用细腻而深情的笔触记录了这块土地上发生的大变迁,也告诉人们: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另一条出路。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来到宁夏西海固,被当地极端贫困的现状所震撼,在他的极力推动下,福建和宁夏的对口帮扶工作成为东西部对口协作的典范。

  20多年来,跨越山海的倾情帮扶,为宁夏各族群众打开了一条新的脱贫路、致富路、小康路。

  走进闽宁镇富贵兰实业公司的服装生产车间,被大家称为“幺妹”的李敏幺,正熟练地操作缝纫机给大伙儿作示范。十几年前,李敏幺从老家贵州到福建打工,与来自宁夏隆德县的小伙柳朋飞牵手,在闽宁对口协作帮扶共同奔小康的感召下,这对恋人回到闽宁镇,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新生活。“家门口的扶贫车间,给移民群众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大家不仅可以学到技术,还能挣钱照顾家人。”原隆村党支部书记杨青告诉记者。

  “闽宁镇这片热土汇聚了越来越多五湖四海的朋友,我从福建晋江来宁夏快20年了,这里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富贵兰实业公司负责人许上等说。

  无数中华儿女汇聚的力量,让闽宁镇这片曾经的“干沙滩”变成了今天的“金沙滩”,这里也成为全国易地搬迁脱贫的成功典范。在闽宁镇的示范带动下,宁夏涌现出110个闽宁协作示范村、78个闽宁协作移民新村、320个易地搬迁安置区,累计接收西海固地区易地搬迁移民100多万人,实现了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共产党好,黄河水甜。各族移民群众发自内心地说:“脱贫致富不忘共产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临近元旦和春节,盐池县王乐井乡滩羊养殖协会会长、牛记圈村滩羊养殖大户官占武特别忙。“羊肉订单来自全国各地,不愁卖不上好价钱。”官占武说,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在他的带动下,牛记圈村建成了5个养殖园区、3个家庭牧场,取得初步成效。作为全国“一村一品”草畜产业示范村和“盐池县脱贫富民先进村”,2021年,牛记圈村建成滩羊养殖小规模园区5个、滩羊养殖合作社6家,年滩羊饲养量达6万只,出栏5.5万只。依靠滩羊养殖,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振兴路。

  一排排红砖白墙的民居整齐划一,临近村部一排民居的围墙上,绘满了寓意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的五彩图画。群众在文体广场打篮球、跳广场舞……走进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海原县三河镇富陵村,一幅文明祥和的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近年来,富陵村通过发展肉牛养殖、庭院经济、车辆运输等产业,让昔日的丘陵荒地变为群众致富的“宝地”。

  依靠坚持不懈的奋斗,各族群众摆脱了贫困,过上了红火的日子,幸福生活在家门口“升级”。2021年前三季度,宁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05元,同比增长11.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第6位、西北五省区第2位。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多年来,宁夏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心上,在脱贫攻坚奔小康、进军现代化的征途中,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努力为群众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各族人民生活蒸蒸日上,正向着共同富裕的方向携手迈进。

  为了让山区的孩子们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2003年、2006年,宁夏先后创办了六盘山高级中学和育才中学,主要招收宁夏南部山区九县(区)和川区移民吊庄的初中毕业生。两校创办近20年来,始终坚持扶贫教育、民族教育和优质教育的办学特色,仅六盘山高级中学就有41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高考本科上线率达96%,一本上线率达80%,已为宁夏南部山区1.5万余户农民家庭每家培养了1名大学生,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让偏远贫困地区的患者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2011年,宁夏将自治区人民医院分院建到了宁夏南部山区的海原县,将优质医疗资源专家及设备整体下沉,有效解决了山区各族群众“看大病难、看大病贵、看大病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难题。截至2021年底,宁南医院完成门急诊量9万多人次、手术2万余台次,为周边7个贫困县(区)近280万群众就近提供医疗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甲医院服务,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坚决守好三条生命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自治区主席咸辉向全区人民作出庄严承诺。宁夏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各族儿女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己任,积极投身“九个重点产业”“十大工程项目”“四大提升行动”的伟大实践中,有效汇聚起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心民智,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让发展成果惠及山川各族群众。

  今天,徜徉于城市街巷、乡间山林、公园湿地,人们欣喜地发现,天越来越蓝,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家园越来越美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放眼宁夏山川大地,处处生机勃发,处处团结和谐。我们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720多万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凝聚起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谱写出更加恢宏灿烂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李百军

>>><<<
【作者】:本刊记者 赵志强 冯学娟 闫院平 李 旭
【来源】:共产党人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