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子村:“小荒园”蝶变示范村
园子村党支部副书记汪洋:“我们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谋划新思路、探索新出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下一步,村党支部将继续团结带领全村各族群众加快发展、振兴乡村,到2025年,努力实现基础设施完备、产业基础稳定、人居环境整洁、创业就业渠道宽阔、公共服务健全,基本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美丽和谐宜居的园子村
寒冬时节,记者来到了金凤区良田镇最南端的村庄——园子村。硬化的道路曲径通幽,红顶的楼房错落有致,整齐的设施温棚排列有序,一幅美丽和谐、宜居现代的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
园子村是20世纪80年代芦草洼吊庄移民开发时期建设起来的生态移民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定居农户763户,人口2937人。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园子村在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后,大力实施“四大提升行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昔日“小荒园”变成了如今的示范村,唱响了发展振兴“三部曲”。
唱响安居畅想曲
黄沙遮眼、满天飞沙是以前园子村的真实写照。“刚搬来时,这里都是沙土地,住的是土坯房,生活条件比较差。”园子村村民惠琴回忆起刚搬来时的情景感慨万分。
2014年,良田镇启动了“生态美丽良田”建设工程,经过3年的建设,2016年12月,园子中心村住宅小区竣工,865套小平房、单元楼和小别墅建成,2500多名村民在美丽的新家园开始了新的生活。如今,园子村自来水、天然气、网络宽带、壁挂炉、太阳能热水器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村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发展的精气神越来越足。
为了让村容村貌更整洁,让家园更美丽,园子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在村里的道路两侧、各家各户的门前屋后种上了花草树木,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景观。同时,建起了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厂,引进物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日常维护,保障了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为建立长效机制,园子村党支部积极号召,党员带头行动,群众立即跟上,共同维护村里的环境卫生。“在环境卫生整治中,村里一组织,村民们就踊跃报名参加义务劳动,收拾沟、渠、路,把房前屋后清理得干干净净。”园子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梦阳说。
近年来,园子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中心村建起了2所幼儿园、1所小学,方便适龄儿童上学。设立了老饭桌,每天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等提供两餐,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陆续建成了电商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室、儿童之家、爱心积分超市、乡村文化大舞台、警务室等,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好、风景美、有前景的新农村,心里很踏实,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村民惠琴对未来充满希望。
村民在设施温棚中采摘西红柿
唱响乐业奋斗曲
30多年前,王陕福一家5口人搬迁到园子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08年,他开始贩卖西红柿,收获了创业的“第一桶金”。2015年,在村党支部书记于福贵的启发下,王陕福在村里承包了100多亩地,风风火火地搞起了种植。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发起成立了合作社,发展起了西红柿、水萝卜、西瓜、葡萄等多元化种植,在致富奔小康的大路上越走越宽广。
安居与乐业并重,脱贫与致富同步。园子村党支部将王陕福的成功经验推向全村,并积极探索特色种植新模式。2017年,全村建成了现代化的设施温棚园区,目前已建成三代日光温棚105栋、拱棚59栋,发展经果林1200余亩。采用“互联网+智慧农业”技术,配备了高清视频监测系统、温棚环境采集传感器及控制系统等物联网配套设施,农户可在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监控大棚,实现了随时随地观察农作物长势。村民赵雪龙带领全家人努力奋斗,发展起了特色种植。2017年,他家承包了3个设施温棚,种植葡萄、西红柿,日子越过越红火。“路子选对了,现在我们家年收入比过去要多两三万呢!”赵雪龙的妻子满脸洋溢着幸福。
“作为党支部的成员,始终要想在前面、干在前面。我们要带领群众继续向前赶,实现弯道超车。”园子村发生的一些“大事”印证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汪洋所说的话。多年来,园子村利用区位优势,在园区打造观光长廊、烧烤广场,建成20栋乡村小木屋,为游客提供住宿、饮食等服务,形成了文化旅游产业一条龙,大幅度提高了村民收入。积极对接金凤区、银川市文艺下乡活动组、银川电视台等,先后承办了金凤区第一届沙地吊瓜节、乡村文化旅游节和两届农民丰收节,打出了自己的文化旅游品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园子村走上了以高附加值经果林、高科技温棚蔬菜、大地瓜果、劳务输出、乡村旅游五大产业为支撑,以引进龙头企业、成立各种以产业分类的专业合作社、协会等服务组织为保障的产业富民强村之路,“荒沙滩”变成了“金窝窝”,村民向前奔跑的信心越来越足。
唱响文明协奏曲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园子村党支部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引导村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做文明村民。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新建了25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活动中心,中心配有多功能室、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调解室、民事议事厅、儿童之家、老饭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所,电子阅览室和图书室还配备了25台电脑以及8000余册书籍,免费供村民使用和借阅,满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村内还设置了5处民族团结宣传专栏,打造了300米长的民族文化长廊,制作了40余块展板,深入宣传民族团结、移风易俗、家风家训、村规民约等内容。
公序良俗,良在和谐;良俗之源,重在引导。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园子村组织开展了“抵制高价彩礼”讲座,举办集体婚礼,开展评比“文明家庭”“美丽家庭庭院”“最美金凤人”等活动,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园子村村委会副主任白俊俊告诉记者:“村两委班子经常到农户家中宣传移风易俗等相关知识,村民的思想观念在慢慢发生着转变。”
园子村还逐步建立健全了红白理事会、人民调解等组织,并将“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制度按标准上墙,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农村治理体系逐步完善。
2015年,园子村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村里30名青年党员全部参加,现有注册志愿者50余人。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是年过六旬的李得海,他在园子村工作近20年,被村民称作“园子村百事通”。在李得海和其他党员的带领下,志愿者们经常有组织或自发地为孤寡老人收拾屋子,给留守儿童送温暖,清扫村里街道,调解邻里纠纷,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红色风景线。
2021年10月,宁夏新冠肺炎疫情传播迅猛,园子村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们不畏危险,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疫情防控中,我们的志愿者冒着雨,挨家挨户上门为村民做核酸检测服务,没有丝毫怨言。”园子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梦阳说。园子村村监会主任、志愿服务队队员余万华自豪地告诉记者:“当时,村里设置了封控点,志愿者们24小时留守,一直坚持到疫情结束。”
园子村,这个曾经“平沙莽莽黄入天”的村庄,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经过38年的治理,变成了人居环境美、经济效益高、文明建设好的示范村。园子村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自治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银川市文明村”“银川市扶贫产业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在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的号角声中,园子村各族群众向着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责任编辑:沈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