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特别报道 正文

奋进致富路 阔步新征程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7期 作者:本刊记者 胡亦茹 发布时间: 2022-04-16 | 打印 | 字号:TT

移民在志辉源石酒庄葡萄种植基地采摘葡萄.jpg

移民在志辉源石酒庄葡萄种植基地采摘葡萄

2022年开春,固原市抢抓春节后劳动力转移就业黄金期,“点对点”向厦门输送务工人员。.jpg

2022年开春,固原市抢抓春节后劳动力转移就业黄金期,“点对点”向厦门输送务工人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移民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近年来,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宁夏大力发展九个重点产业,深入实施四大提升行动,通过培育扶贫车间稳定就业、加快产业发展吸纳就业、加大劳务输出转移就业、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等途径,千方百计拓宽移民群众就业渠道,开发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让移民群众真正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实现“拔穷根”,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奋斗中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扶贫车间稳就业

  每天早晨8点,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村民马燕都会准时到家门口的闽宁禾美电商就业帮扶车间上班。

  “以前,由于我没有固定收入,给孩子买个糖果、玩具都要向丈夫伸手要钱。现在每月有了2500元的工资,手头宽裕多了,而且工厂离家近,我照顾老人和孩子也特别方便。”马燕自豪地说。来到闽宁禾美电商就业帮扶车间后,马燕从车间的分拣工干起,通过勤学苦练,一年后加入了就业帮扶车间的“闽宁巧媳妇儿”直播团队,成为网络直播带货的女主播。

  就业帮扶车间负责人徐美佳告诉记者,闽宁禾美电商就业帮扶车间是2019年落户原隆村的,目前已解决了原隆村52名移民的就业,其中大部分为原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就业帮扶车间,他们和马燕一样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找到了一条新的致富路。

  “我因为腿部有残疾,以前在家没有任何收入,全靠老公在外打工挣钱。现在不出村就能上班挣工资,今年我家在县城买了大房子,还买了小汽车,日子越过越好了。”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村民马文香欣喜地告诉记者,她现在是弘德福利制衣有限公司的员工,年收入3万元。

  近年来,自治区出台多项政策,建立“企业+移民”就业帮扶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在生态移民村、劳务移民集中的社区和贫困村建立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促进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把加工企业建到村口,把就业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企业+移民”就业帮扶机制使众多移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变身为“上班族”,在共同富裕的路上越走越稳。截至2021年底,全区建设运行就业帮扶车间408个,吸纳在村劳动力就业1.86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0.86万人,移民劳动力0.43万人。

  产业发展增就业

  产业发展是脱贫之本、富民之源、振兴之基。近年来,为了实现移民群众稳得住、能致富,自治区出台了《关于加强就业帮扶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支持各地特别是脱贫地区依托当地特色优势资源,发展壮大葡萄酒、枸杞、奶产业、肉牛和滩羊、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马铃薯、冷凉蔬菜、小杂粮、中药材、黄花菜等特色产业,促进特色种养业发展。要求在政府投资建设的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农业产业园、科技示范展示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以及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以工代赈建设项目中,安排不少于15%的岗位用于吸纳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搬迁群众“三类人员”就业。同时,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等,增加就业岗位。

  沿着110国道从北向南行驶,贺兰山东麓葡萄种植基地沿线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庄映入眼帘。在宁夏志辉源石葡萄酒庄,总经理袁园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酒庄每年务工费约200万元,从葡萄藤出土到修剪、采摘,再到冬埋,桩桩件件都需要人工。旺季,每天园子里有200多名工人。”袁园说,临时雇佣的工人,按天或按月结算,每天工资110元到120元。经过培训后的固定工人,月工资大概3000多元。目前,酒庄的这两类工人大多是来自银川市西夏区昊苑村的移民。

  苏金萍夫妇就是2000年前后从西海固地区搬到昊苑村的移民。“过去在老家种地都是靠天吃饭,忙忙碌碌一年到头也就勉强能吃饱肚子。自从搬迁到昊苑村后,我们夫妻俩来到酒庄打工,一开始没有技术,就从打扫卫生做起,边学边干,现在无论是修剪、施肥,还是疏花序、定花穗这些技术活都可以干,年收入也从最初的1万元增长到现在的5万多元,日子越过越好了。”苏金萍笑着说。

  据了解,贺兰山下35万亩绿洲,为周边农户每年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工资性收入约9亿元,当地移民收入的三分一来自酿酒葡萄产业。

  劳务输出保就业

  2月12日,来自固原市彭阳县的162名务工人员,一起乘坐固原至厦门的包机“点对点”飞往厦门市集美区返岗开工。今年以来,固原市抢抓春节后劳动力转移就业黄金期,主动加强与区内外重点用工企业特别是福建省福州市、厦门市等东南沿海地区人社部门和用工企业劳务对接,以乡镇、村组(社区)为主要组织力量,对节前返乡农民工、有就业意愿的集中组织输送,先后包机5架次、包车19辆次,集中“点对点”输送务工人员1451人。

  劳务输出一直是宁夏移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近年来,宁夏通过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多渠道开发拓展就业岗位,始终把劳动力转移就业帮扶放在保障改善民生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闽宁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等机制和驻外劳务工作站、劳务经纪人等作用,加强区域劳务协作,有目标、有组织、有步骤组织劳务输出和跟踪服务,确保稳岗就业。2021年,宁夏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26.86万人,比上年增加2.29万人,增长9.31%。

  为了让更多的剩余劳动力稳定就业、精准就业,2021年,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镇和润村成立了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联合军威劳务公司,依托有利区位条件,组织劳动力在村子周边洗涤厂、淀粉厂务工,劳务创收2375万元,带动了全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务工950人,仅劳务输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5%。

  近年来,固原市把转移就业作为增加居民收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要抓手,积极开展“春风行动”,紧抓东西部协作战略机遇,有序组织劳务输出。如今,福建、北京、上海、山东、浙江、天津、新疆、内蒙古等省区市以及银川市等地的厂矿、企业建筑工地都有固原地区的务工人员。劳务输出,让固原地区贫困群众“一举多得”,挣了票子,饱了肚子,换了脑子,长了见识,增了本领。

  技能培训促就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提高移民的职业技能,提升就业质量,促进移民增收、增效,实现“能发展、会致富”的目标,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坚持“扶智”“扶志”,围绕市场需求和劳动者意愿,采取个人直接选择培训机构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相结合,通过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直补企业(个人)和“互联网+”等方式开展培训,以技能培训促就业,通过务实有效的培训打开了移民发展的总开关,提高了移民劳动技能,提升了就业创业能力,使移民“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为移民脱贫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走进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红川村村部,正巧碰上村里的劳务经纪人王志强,他正准备带领村民去地里压滴灌管线。“前些年,我一直在外省奔波打工,从在建筑工地上搬砖和泥到给人打零工,什么都干过。2018年,回到村子后,我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劳务经纪人培训班,开始组织村民在周边干活,成为一名劳务经纪人。去年一年,我带动2200多移民就近就业,共发放劳务费18万元,日平均工资120元。”王志强激动地告诉记者,红川村现有致富带头人23名,劳务经纪人8名。据悉,红寺堡区2021年落实培训补贴资金189.34万元,举办培训班80余期3559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45亿元。

  海原县三河镇富陵村紧盯企业用工及群众就业双向需求,精准筛选确定培训对象和培训工种,有针对性、差异化开展培训。2021年共开展挖掘机、电工、家政、烹饪等服务技能培训7次532人,完成培训B照以上驾驶员152人,年创收600余万元。说起技能培训,正在参加家畜饲养工培训的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现在政策太好了,家门口免费学习,给我们省了五六千元,我们争取尽快学会饲喂技术,把家里的牛羊喂得壮壮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从农民变为产业工人,从脱贫户变为致富带头人……随着身份的转变,移民群众的观念也在逐步改变。如今,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各种就业政策的扶持下,移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G

  责任编辑:石 雷


>>><<<
【作者】:本刊记者 胡亦茹
【来源】:共产党人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