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特别报道 正文

建设新家园 筑梦向未来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7期 作者:本刊记者 李 旭 发布时间: 2022-04-16 | 打印 | 字号:TT

海原县三河镇富陵村村民从积分超市兑换物品.jpg

海原县三河镇富陵村村民从积分超市兑换物品


  移民搬迁,不仅要实现脱贫致富,还要实现安居乐业。2021年以来,宁夏大力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把党的一项项惠民政策转化为一件件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努力让搬迁群众全面融入、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形成一体,共筑发展稳定之基,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

  整治人居环境

  让乡村更美更宜居

  产业兴旺繁荣发展,环境优美宜居宜业,才能让移民群众牢牢扎根。近年来,宁夏坚持把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生态宜居的有效抓手,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推进“一改三治”,开展美丽宜居村庄、美丽庭院示范创建,建立健全建管用长效机制,实现村内村外、院内院外、屋内屋外无死角全整治,确保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治理。

  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安和村是“十二五”生态移民村,2013年搬迁安置了离三营镇较为偏远的海淌村、康湾村、代堡村、西台村村民。由于移民村初建时设计标准较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之道路、广场等基础设施开始老化,2021年,安和村结合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因地制宜打造新型移民示范村,治理村庄内外沟渠田林路,改造维修老化破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及排水管道、检查井、化粪池等,对村民家破损围墙、立柱、屋顶进行维修,安装太阳能路灯,实施天然气入户工程。

  “之前村里没有排水设施,生活污水在路边随处倒,尤其一到下雨天,积水和污水混在一起,脏乱不堪。现在安装了排水管网,污水通过管道直接排到污水处理厂,村里变得干净整齐了。”村民白丽对安和村的变化十分欣喜。

  同时,安和村还组织开展“两小园”建设,每家每户都建有1个小菜园和1个小果园,发展庭院经济,并且平整荒坡废地,栽植山杏、山桃、松树、柳树等苗木2.9万余株,形成生态观光林。“在家门口主干道路两侧建设小花园,不仅让村子变美了,我们也不用为清理牛粪犯愁。”村民米永贵告诉记者,村上组织评选最美庭院、卫生光荣户,入选的家庭还有积分奖励,可以在积分银行兑换生活物品,大家伙儿主动参与保护环境的劲头更大了,心气儿更足了。

  “在改善优化人居环境的基础上,我们村还配套建设了卫生室、公园、健身广场、综合服务中心、生活超市、物流配送站、老年饭桌等便民服务设施,不断提升移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安和村党支部书记马金耀说。

  像安和村这样旧貌换新颜的移民村在原州区并非个例。2021年以来,原州区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建设庭院“小菜园”“小果园”4816个,实施村旁、路旁、宅旁绿化工程,绿植修剪4.1万株、补植河北杨2.1万株、道路花种植66.4公里,完成水冲式厕所改造3648座,实现移民安置区卫生户厕全覆盖。此外,原州区还把安置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明建设等列入“十四五”规划重要内容,结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移民安置点整治力度。

  如今,走进一个个移民村,房屋错落有致,巷道干净整洁,天然气、自来水、污水管网入户全覆盖,家家用上了水冲式厕所,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尽有,一幅幅乡村宜居新画卷展现眼前。“只有乡村环境越来越美,群众在物质、精神上越来越富裕,幸福感才会越来越强,才能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三营镇副镇长党青卓说。

  健全保障体系

  为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住房、看病、养老支出大、负担重,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路上的“绊脚石”。在脱贫攻坚中,宁夏把健全保障体系作为啃下贫困硬骨头的重要举措,推行贫困人口健康扶贫政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医疗救助全覆盖,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在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和乡村振兴中,健全完善保障体系依然被放在重要位置,为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为了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隆德县探索建立了防返贫动态监测预警网格化管理机制,紧盯易返贫致贫人口,持续开展“四查四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据工作人员介绍,观庄乡石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蒙富强家中有1人患大病,家庭收入低于6000元,还有4个孩子要上学,小额信贷也已逾期。监测到这一情况后,观庄乡迅速制定帮扶措施,给他家人安排1个公益性岗位,将1人的低保标准从C类调整为B类,又申请了5000元大额临时救助,并联系帮扶单位给予资助,还协调银行解决信贷逾期问题,及时化解了返贫风险。

  目前,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已在全区全面推行,为群众织牢织密返贫致贫防护网,守护这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

  “原来在山上,孩子们上学要走好几公里的山路,天不亮就得出门,四五岁的孩子还上不了幼儿园。搬迁之后,村里幼儿园、小学样样齐全,离家又近,真是太方便了。”魏礼军说,其实这也是闽宁镇原隆村移民群众的普遍心声。

  要让移民人心安定,首先就得把上学难、就医难这些问题解决好。2021年,宁夏以实施基础教育质量、全民健康水平两大提升行动为牵引,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优化公共服务结构、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让移民群众享有更多更便捷的优质公共服务。持续加强“五位一体”控辍保学工作措施,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在移民地区新建和改造幼儿园22所、义务教育学校41所,新建和改造校舍面积22.86万平方米,补齐移民地区办学条件短板。完善区内三级医院对口帮扶移民地区医疗机构长效机制,持续提升移民地区县级医院诊疗能力、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建强移民村卫生室,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培养,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

  为确保乡村振兴路上不落一户、不少一人,宁夏针对搬迁移民中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留守儿童、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等制度,力争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救尽救。

  加强基层治理

  让文明和谐之风吹遍乡村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宁夏各地的移民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落实基层治理“1+6”政策措施,持续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整治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入实施“三大三强”行动和“两个带头人”工程,健全党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不断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大力推广网格化、积分制、清单制等做法,不仅引领了乡村新风尚,也促进了情感融入、生活融合、精神融通,有效提升了移民群众的幸福感、归属感。

  以和为贵团结久远,以文育人健康长盛。和润村是原州区建设规模最大、标准最高、配套设施最完善的“十二五”县内生态移民安置点,村民从寨科、炭山、黄铎堡等3个乡镇56个自然村搬迁而来,是一个回汉杂居的村子。村两委班子始终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各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帮助、不分你我,不仅齐心协力摘掉了穷帽子,2019年还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和润村包村干部张兴龙一边带记者参观村道两旁以民族团结、移风易俗等为主题的文化墙,一边向记者介绍:“和润村的村名是党委和政府给起的,贵在一个‘和’字,这既是对咱们村子的祝福,又寄托着殷切期望。作为村干部,我们首先要从‘端平一碗水’做起,让党的富民政策惠及到每个家庭,让各族移民群众的日子滋润起来。只有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民族团结之花才能常开长盛。”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发展乡村文化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海原县三河镇富陵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为乡村治理的突破口,组建理论宣讲、文明风尚、教育关爱、文化惠民、科技普法、体育健身、卫生健康、生态环保等为主要内容的7支志愿服务分队,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制定“菜单”、群众“点单”、志愿者“买单”的志愿服务模式,按照“月月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模式,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好婆婆、好公公、好媳妇”“致富好青年”“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富陵村率先建立并推行“文明实践积分超市”和“5分钱工程”,通过正向激励引导移民群众革除陋习,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树立文明新风尚。“村民每户每天拿出5分钱,1年共18块钱,再由村集体经济注入一部分资金,我们积分超市的货物将会越来越丰富。只要是有利于村子和谐发展的表现都可视情况加分,老百姓用积分从超市兑换的物品价值远远超出他们每年交的18块钱,现在大家主动参与村子建设的积极性很高。”三河镇副镇长、富陵村包村干部马瑞蓝说。

  红寺堡区是整建制易地搬迁移民安置区,在这里,移民群众在党的带领下,书写了一曲曲战天斗地、荒原起新城的英雄赞歌。3月中旬,走进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红川村,虽然不是花红柳绿的季节,但村子的“高颜值”还是让记者眼前一亮。白墙灰瓦的砖瓦房鳞次栉比,硬化的水泥路干净笔直,家家户户门前的小花园不禁让人对百花盛开的情景遐想万千。马渠工作组副组长李娜告诉记者,红川村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以“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为目标,围绕“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四美要求,以“改院、改灶、改水、改厕、改圈”五改为抓手,落实“四变”举措,建设“四园”村庄,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不断提升移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多年来,红寺堡区大力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弘扬移民优秀文化,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以丰富的文体活动丰富移民精神家园。在妇女文盲率一度较高的红寺堡镇玉池村,如今,既喂得了牛羊、又品得了诗歌的文艺女青年越来越多。用文学改变自己命运的“拇指作家”、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在村里创办了“泥土书香读书社”,农闲时间组织身边的姐妹读书识字、交流心得。像玉池村妇女一样,红寺堡区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大山后,由衷地感恩党和政府,她们自强不息、勤劳致富、创新创业,不仅日子越过越好,也开始憧憬和渴望“诗和远方”。

  从人畜饮水难到自来水入户,从种杂粮糊口到多元产业渐起,从远离家人四处打工到家门口就业……宁夏百万移民已深深扎根脚下的土地,在美丽的新家园安居乐业,正昂首阔步迈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未来。G

  责任编辑:沈 阳


>>><<<
【作者】:本刊记者 李 旭
【来源】:共产党人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