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转型发展 奋楫争先
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东永固村党支部书记给村民讲解枸杞修剪及抹芽技术
巍巍贺兰山蜿蜒曲折,滚滚黄河水奔涌向前,石嘴山因贺兰山与黄河交汇处“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初夏时节,行走在石嘴山大地,处处展新颜,遍地铺画卷:产业风生水起,城区宜居宜业,乡村生机勃勃,人民安居乐业。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间,石嘴山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以搏击者的姿态勇立潮头,以奋斗者的坚毅乘势而上,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驱动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石嘴山市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在奔涌的时代浪潮里中流击水,在壮阔的时代舞台上奋楫争先。
党建领航风帆正
船行千里靠舵手。奋力谱写石嘴山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关键在党。五年来,石嘴山市全面启动实施“党建领航铸魂工程”,高水平打造新时代党建高地,推动基层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绘就了一张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总蓝图。
党旗高扬,凝心铸魂。石嘴山市2000多个党组织、近5万名党员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坚持不懈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和建市60周年,深入开展“砥砺初心使命、永葆政治本色”教育,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重点,统筹安排学习教育、整改提升、为民解忧3项重点任务。学校里、车间里、机关里,广大党员全面深入学习,越学越有信心,越学越有力量。从支部“三会一课”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从各级党委理论宣讲团到“庭院讲堂”“板凳课堂”,党的创新理论在社区村落、田间地头、车间班组、校园课堂落地生根,在基层开花结果,凝聚了思想共识,激发了奋进力量。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石嘴山市借着全面脱贫攻坚的东风乘势而上,以“党建领航铸魂工程”为总抓手,大力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行动,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干部人才优势,推动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在选人用人上,突出基层导向,强化源头培养,打造乡村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培养“两个带头人”2572名,642名优秀致富带头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从年轻党员中储备村级后备力量653人。同时,从市、县(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挂职乡镇党委副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239名,实现了20个乡镇和195个行政村全覆盖,帮助强组织、兴产业、抓治理、优服务。
2021年,石嘴山市创新开展机关带农村、社区带农村、企业带农村“三带”工作机制,市、县(区)两级机关单位、195家规模以上企业与195个村、70个三星级以上社区党组织和三星级以下村党组织结对帮带,通过组织联建、资源整合、工作相融,着力构建共建共融、共享共赢、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基层党建融合发展新格局。开展“三带”工作以来,共帮助制定村基础设施规划33个,扶持项目140个,落实资金5374万元,带动就业1560余人,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380余场次,帮助解决难题560多个。
社区连着千家万户,是城市运行的“底盘”,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石嘴山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党的建设为统揽,以机制创新为抓手,建立完善了市、县(区)、街道、社区四级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聚焦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全面完成16个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明确街道职能;从解决老人照料、小孩照看等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对社区内部功能室进行统一整合、合理划分,全面实现社区“窗口化办公、一站式服务”。各地不断创新推出好经验好做法,大武口区全面推广“党员中心户”包片联户机制,形成结对帮扶强大合力;惠农区针对无物业管理小区,3300名党员分头深入网格,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平罗县推行党建网格和基层治理网格“双网合一”,将党组织和党员深入内嵌到网格单元,建强了基层治理“红色堡垒”。
在石嘴山市委的带领下,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党旗高高飘扬的战斗堡垒,广大党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疫情防控中凝聚成一股股强劲力量,冲锋在前,担当使命。
化茧成蝶谱新篇
石嘴山市是国家“一五”时期布局的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被称为宁夏工业的“摇篮”。随着煤炭资源枯竭、煤矿关停,石嘴山市一度面临“煤竭而衰”的困境。2008年3月,石嘴山市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首批12个资源枯竭转型城市试点之一。五年来,石嘴山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创新驱动破解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之困,厚植绿色“家底”,增添生态“底色”,使昔日的煤城由黑变绿,由绿变美,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石嘴山市坚持优一产强二产兴三产,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企业服务,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2021年,石嘴山市地区生产总值达617.03亿元。
在农业方面,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202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1.94万吨。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打响“珍硒石嘴山”区域公用品牌,大力发展奶产业、肉牛肉羊、优质瓜菜和制种等特色产业,奶牛存栏量达到7.46万头,成功举办了八届宁夏种业博览会,石嘴山市被列入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
作为传统工业城市,工业是发展的基础和命脉。长期倚重倚能的产业结构、日益落后的工艺设备、过窄过短的产业链等难题一度成为石嘴山市工业发展的“绊脚石”。“十三五”以来,石嘴山市深入实施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新医药、新装备、新数字“六新”产业,着力打造国内重要的光伏全产业链制造基地,电池材料、氰胺材料、合金材料等新材料产业生产研发基地。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产值达到1612亿元,近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8%。同时加快“腾笼换鸟”,完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机制,倒逼传统产能优化、落后产能退出,为优质产能腾出空间。近5年淘汰落后产能305.8万吨,整治“散乱污”企业668家,出清“僵尸企业”321家。
2021年,石嘴山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产业这项工作被国家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予以推广。依托当地丰富的风光资源,石嘴山市已建成较为完备的新能源产业链,储能产业初具规模。目前,光伏产业已吸引上游单晶硅、硅片制造,中游光伏玻璃,下游电缆制造、组件安装、光伏电站等企业聚集;风电组件安装企业、风力电站项目先后落地建成投产;杉杉能源等一批储能产业制造企业已形成产业聚集。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让石嘴山市能源结构从“高碳化”向“低碳化”转型。
在服务业方面,石嘴山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强力推进休闲康养业、商贸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利用丰富的军事、工矿遗址资源,打造大武口洗煤厂工业文化遗址公园、石炭井工业旅游小镇等特色景点,一些工矿遗址还成为工业题材影视剧的取景地。创建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4个,获评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抢抓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把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石嘴山作为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新动能的战略举措,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在各行业广泛应用,加快建设优宜家数字经济产业园等数字产业集聚区,激发数字经济活力。
石嘴山,这个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老工业城市,正在由单一的煤炭基地向新型工业之城转变,如今,昔日煤城的非煤产业比重提高到88%,一批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焕发新活力,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多元合金等优势特色产业迅速崛起。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9家、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243家,建设创新平台98个,中色东方和天地奔牛的2项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21年,石嘴山市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13%,连续两年位居宁夏五地市第一,创新驱动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逐绿前行绽新颜
进入贺兰山腹地大磴沟,登上山顶极目远眺,绿色植被点面成片覆盖山体,一棵棵小树苗像卫士般迎风站立。据介绍,该片区共栽植各类乔木20万余株、灌木50万余株,撒播草籽6000亩。昔日大规模露天采煤留下的累累伤痕正渐渐愈合。
作为国家“一五”时期建设的重点煤炭基地和“三线”建设的重要布局点,这里产生了宁夏第一锹煤、第一度电、第一炉钢铁。贺兰山深处,曾经到处都是煤矿企业和洗煤厂,黑灰漫天,满目疮痍。
多年的粗放管理、无序开采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不仅毁了城市的颜值,还伤了它的元气,长期倚重倚能的产业结构让发展变得越来越吃力。2017年以来,痛定思痛的石嘴山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持续用力打好贺兰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攻坚战,关闭退出煤矿39家、非煤矿山61家、涉煤企业582家,治理修复146平方公里,深入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大力开展贺兰山分片包植增绿活动,实现了贺兰山生态环境由乱到治的根本性转变。2021年,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自然资源部列入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项目在全国通报表扬,被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10个中国特色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之一。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星海湖生态环境问题,石嘴山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以赴抓好星海湖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星海湖的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水质有效改善、防洪库容扩大、水量消耗减少、水面面积压缩,原来的大片水面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湿地,植被密布、水体清澈。今年3月,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自治区通报督察报告时,对星海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有一座国家4A级景区——华夏奇石山文化旅游区,景区内绿草如茵,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座山原本是石嘴山大武口发电厂1号粉煤灰场,堆积的粉煤灰储量达1100多万立方米,堪称石嘴山市“第一煤渣山”,曾经是大武口区的主要污染源。“一起风满天都是灰,根本穿不了白色衣服,天热也不敢开窗户。”老百姓对此怨声载道。随着发展理念的转变,石嘴山市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蓝天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等纷纷取得实效,昔日没有一株树、没有一朵花、没有一寸草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五年来,石嘴山市把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以宜林荒山荒地荒滩、荒废和受损山体、退化林地草地和公路两侧等为主开展绿化,并严禁占用耕地,近5年完成营造林21万亩,特别是2021年以来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当年完成营造林7.6万亩。扎实推进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修复草原3万亩,治理沙化土地7.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06.5平方公里。如今,石嘴山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超过40%,并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实现了由“黑城”到“绿城”的蝶变。2020年11月,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被生态环境部授予全国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实现了宁夏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回首过去,成绩斐然;展望未来,前景如画。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石嘴山市坚决守好“三条生命线”,加快建设创新型山水园林工业城市,争当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正奋力谱写新时代石嘴山市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新篇章。G
责任编辑:沈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