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赋能美丽新宁夏建设
宁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中卫云中心(中卫市委宣传部供图)
风电基地 辛怡丽/摄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7月6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22绿色发展国际科技创新大会在银川举行,国内外业界人士相聚宁夏,共谋绿色发展大计,共商科技创新大事。
近年来,宁夏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宏伟蓝图阔步前行,大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以能源转型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大数据产业为基础,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宁夏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绿色画卷在塞上大地徐徐展开。
能源转型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在罗山脚下的茫茫戈壁,一架架巨大的白色“风车”次第排开,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如向阳花般追光逐日,接受烈烈北风和灼灼阳光带来的无尽能源。
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中卫市沙漠光伏产业园里,覆盖6.5万亩的光伏组件在连绵起伏的黄色沙丘上生成大量绿电,并入国家电网,送入千家万户。
宁夏是西部能源富集地区,不仅煤炭资源丰富,“风光”资源也同样充沛,既是我国最大的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也是首个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近年来,宁夏闯出了一条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在全国能源转型的前列,为宁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绿色翅膀”。
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将清洁能源列为重点发展的“六新”产业之一,提出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加速推动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如今,清洁能源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从开发、制造到应用多点开花,生机勃勃的绿色动能在宁夏大地竞相迸发。
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全球单厂规模最大、单台产能最大的电解水制氢项目正式投产后,通过太阳能生产绿色电能,再用绿色电能作为动力,电解水制取出“绿氢”和“绿氧”,分别替代煤制氢和煤制氧,直供化工系统生产聚乙烯、聚丙烯等上百种高端化工产品。目前,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氢能、光伏等清洁能源与煤制油、煤基烯烃等煤炭深加工产业形成了多能互补、多产融合的耦合发展态势。
依托全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和“西电东送”重要基地建设机遇,宁夏能源转型发展路径明晰、举措有力,将发展新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转型的主攻方向,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风光火”打捆外送、新技术应用示范、新能源服务民生等工作,通过本地消纳和跨区外送两条途径实现风电、光伏发电高效利用。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出台《关于支持宁夏能源转型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宁夏的政策措施。自治区党委、政府以此为契机,出台了《关于推动能源转型发展高水平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从6个方面提出27项任务举措,加快建设清洁能源“大基地”,构建清洁电力“大电站”,发展清洁绿氢“大产业”。据了解,2021年,宁夏风电、光伏装机同比增长5.7%和15.6%,风、光发电占电力装机比重超过45.7%,位居全国第三;新能源利用率达到97.5%,居西北地区前列。
“宁夏将继续探索以绿能开发、绿氢生产、绿色发展为主的能源转型发展新路,推进绿能大规模高效开发、制造产业链绿色发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宁夏将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牵头建设腾格里沙漠和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大基地,统筹区内用电增长和电网消纳能力,整合压砂地退出等土地资源,规划建设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在推动全产业链发展方面,依托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忠金积工业园区、中卫海兴开发区、固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引进风电制造龙头企业,投资风电关键零部件和配套设备制造项目,并加快形成以晶硅材料为核心的光伏全产业链体系。
科技创新 为绿色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走绿色发展之路,创新绿色科技必不可少。在2022绿色发展国际科技创新大会上,与会代表聚焦“绿色低碳 合作共享”这一主题,共同探讨绿色低碳发展和科技创新途径。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说,“十四五”时期,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对创新环境治理技术、方法和路径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认为,在能源低碳转型中,氢能产业具有延续性好、产业链长、产值高、应用覆盖面广等优势,是化石、煤炭、钢铁等众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理想选择,经过5至10年的努力,我国氢能产业将形成大规模发展态势,未来应着力突破制氢、储运和应用等环节的技术难关……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为宁夏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思路和经验。
宁夏是中国首个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区,这里是一块实现科技创新的热土、推广绿色低碳的沃土。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也着重强调通过科技创新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内容。在实践中,贺兰山生态修复保护、典农河水质改善、银川都市圈大气污染气象预报预警……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都凸显了绿色科技对生态环保的重要作用。
2016年,宁夏沙湖自然保护区生态问题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要求整改。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牵头下,科技、生态、水利、农垦等部门及相关地市多方联动,采取东西部科技合作模式,由区内外环保、水利等方面大型科研院所联合把脉会诊,为沙湖提出了“外部隔离、内部循环、沉砂净化、污水外迁、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的总体治理思路。这项治理工程先后开展科技攻关项目8项,为沙湖水质目标确定、水生态修复、水华防控预警、水华应急处置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经过几年科学、系统、全面的治理,沙湖水质由劣V类提升至Ⅲ类,沉水植物面积较2018年增加了30%,水生植物达到15种,鸟类品种由2011年的178种增加到210多种。如今的沙湖不仅恢复了昔日的美丽容颜,还被科技部、生态环境部认定为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
不仅在沙湖,放眼宁夏山川大地,水清岸绿、湖河安澜,宁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2020年以来,自治区科技厅围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质提升、节能减排、防污治污、固废处理、绿色低碳技术等方面,组织实施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6项,总研发经费2亿多元,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依靠绿色科技的支撑和助力,绿水青山的生态愿景正逐渐成为宁夏随处可见的生活美景。
数字经济 为美丽新宁夏建设赋能助力
发展数字经济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美丽新宁夏的重要支撑,是服务数字中国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宁夏统筹规划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通过发展重点产业、推进重大工程项目等不断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需求、拓展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光纤和4G网络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5G网络覆盖了县(区)的重点区域。数字互联互通成效明显,数字支撑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建设覆盖全区的政务服务“一张网”,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城乡供水”,全面推广“我的宁夏”政务App,有效提升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入实施数字赋能计划,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国家新型互联网数据交换中心,建成国家“东数西算”示范、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国家级数据供应链培育“三大基地”,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数字宁夏。同时,中卫市被赋予建设大数据产业中心市的使命任务。
作为中国唯一的“交换中心+枢纽节点”双中心省区,目前,宁夏已建成亚马逊、美利云、中国移动等7个大型数据中心,服务器装机能力达60万台,集聚了200多家上下游企业,全区信息产业规模达200亿元,复合增长率超过24%。尤其是随着中卫市打造西部云基地、智慧银川项目启动、“互联网+医疗健康”落地宁夏等优势因素引导,优势企业也在逐步增加,数字化与实体经济融合正加快推动宁夏各项产业转型发展。
为夯实数字化根基,宁夏培育壮大大数据软件产业,推动企业建设3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应用试点项目、13个大数据产业试点示范项目,推广50个“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试点示范。加强与江苏、福建数字经济合作,推动苏宁云、闽宁云、区块链项目、“5G+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场景等项目落地。同时,提升电子信息企业科技水平,实施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加强与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等高端智库合作,通过院士领衔开展宁夏大数据战略、“互联网+”创新融合应用等课题研究。打造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新一代通信网络,支持宁夏电子商务、云计算、游戏等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在2022绿色发展国际科技创新大会专题论坛之一——大数据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研究领域为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思路:以政府治理和产业发展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方向,以大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形成应用创新环境,为水资源保护、科技降碳、先进制造、清洁能源、特色农业等领域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责任编辑:沈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