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山海深情 凝聚奋斗力量
  2022年7月23日,新华社宁夏分社刊播融媒体报道《习近平的山海情》,讲述了25年来,在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推动下,闽宁协作开辟了东西部协作新机制,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反贫困治理的成功范例以及带动两地干部群众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接续奋斗的壮阔历程。报道一经推出,引发强烈反响。
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梁言顺专门作出批示,要求结合开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学习、大讨论、大宣传、大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学习讨论,深刻感悟总书记深切关怀,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崭新篇章。8月11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认真贯彻落实梁言顺同志批示精神,召开学习《习近平的山海情》座谈会,组织全区宣传思想系统进行学习研讨。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金科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会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大党大国领袖的崇高风范和思想伟力,深刻感恩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夏的好、对宁夏人民的好,在“大学习、大讨论、大宣传、大实践”活动中汇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自治区党委农办等10个单位交流了学习体会。与会同志表示,要把对总书记的爱戴之情转化为建设美丽新宁夏的实践之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用心用情,做好核心报道
做好核心报道是中央主流媒体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最重要的政治责任。新华社宁夏分社副社长王永前在谈到《习近平的山海情》创作经过时深有感悟。他说,新华社宁夏分社始终把领袖思想和形象宣传作为“第一工作”,把核心的事当核心办,今年专门成立“核心报道专班”。此次报道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到访宁夏推动闽宁协作25周年为切入口,全面梳理闽宁协作机制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历时两个多月,先后修改稿件26次,最终高质量完成了报道采制。报道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主角,用一个“情”字,映照着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深情,彰显了大党大国领袖治国理政的实践智慧。
报道推出后,镇版刷屏反响热烈,得到中央网信办全网置顶转发,总点击量累计超过5亿人次,被8000多家媒体采用,成为今年以来新华社播发的传播力、影响力较大的核心报道,也是近年来新华社宁夏分社少有的取得镇版刷屏之效的重磅报道。多位宁夏、福建干部群众表示,这是2021年新华社特稿《习近平情系西海固》的续篇,既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宁夏人民一以贯之的亲切关爱,又展现了新华社一代代记者“勿忘人民”的忠诚担当。
扎实践行“四力”,从地方实践切入、又跳出地方看全局,是该报道取得成功的关键。王永前介绍,报道团队多方联系搜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到访西海固的大量背景资料,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批示、指示,熟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书籍,努力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等地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融会贯通。报道团队还多次深入西海固山区、闽宁镇移民搬迁新区,着力将山海情背后的东西部协作脉络予以呈现,书写出“闽宁协作就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这一两地干部群众不断接续奋斗的豪情,详细阐释闽宁协作不仅在产业层面,更体现在思路和精神层面的互学互助。诸多感人细节和精彩故事为这组核心报道增添了亮色。
对标一流,磨砺“四力”补短板
《习近平的山海情》的成功推出,为新闻媒体诠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范本,在中央驻宁媒体和宁夏主流媒体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光明日报社宁夏记者站站长王建宏评价说,新华社融媒体报道《习近平的山海情》是一篇现象级的镇版刷屏之作。文章政治站位很高,采访扎实深入,充分还原了现场,让这篇文章既有“高致”,又有“生气”。行文多采用白描手法,在平实的叙述中,让人深深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和宁夏的“情”与“缘”,体会到总书记对宁夏人民的深情牵挂。并且文章中不乏“闽宁协作就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等金句,准确精要,让人过目不忘。
作为在宁夏工作多年的老记者,经济日报社宁夏记者站站长许凌认为,《习近平的山海情》不仅是一篇新闻力作,更是诠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读本,要带着深厚感情学,结合新闻实践学。要强化政治站位,增强新闻敏锐性,提升宏观视野,深入挖掘报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宁夏的生动实践,力争写出镇版刷屏的大稿子、创新呈现形式的好稿子、扎实践行“四力”的真稿子,进一步讲好宁夏故事。
连日来,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将学习新华社融媒体报道《习近平的山海情》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宣传、大实践”活动。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杨学农表示,将认真学习借鉴中央媒体的经验做法,对标一流、查找差距,靶向发力、精准破题。在磨砺“四力”上发力,推出一批沾泥土、带露珠、散芬芳的鲜活报道和一批有高度、有厚度、有温度的深度报道;在提升理论宣传水平上发力,联合政策理论研究部门、高校和社科研究单位,在理论专刊推出系列理论解读文章;在担当责任紧抓落实上发力,围绕巩固壮大主流舆论,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担当起新闻工作者的政治责任、传播责任和文化责任,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工作业绩。
感恩奋进,续写新时代山海情
闽宁协作开辟了东西部协作的新机制,倾注着总书记的心血,承载着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宁夏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刘雨结合对闽宁对口帮扶协作的相关研究,谈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他说,要坚持共同富裕目标引领,打造闽宁协作“升级版”,在协作中促进经济发展更有质量、山川发展更加协调、群众致富更可持续。要聚焦压茬推进重点任务,跑好闽宁协作“接力赛”,在巩固拓展上夯实基础、在乡村振兴上提升水平、在有效衔接上精准施策。要创新激发内生动力机制,探索闽宁协作“转型路”,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更加注重深化双向开放合作,更加注重扩大科技人才交流,打造一支开放观念新、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干部人才队伍。
作为闽宁协作工作的牵头部门,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常学文表示,要进一步完善闽宁协作机制,全力推动闽宁协作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由单向援助向双向互动、由扶贫协作向全面合作的“三个转变”,继续在东西部协作工作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要进一步加强双方产业协作,围绕发展“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创新产业帮扶机制,加快推进双方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的深度协作,共育特色品牌,共拓市场空间。要进一步促进资源要素流动,通过揭榜挂帅、订单创新等方式,吸引福建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来宁开展科技研发、联合攻关;充分利用闽宁协作资源,持续开展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和科技社团帮扶。要进一步推动闽宁示范建设,围绕“一区一镇十园百村万企”发展目标,做强闽宁镇,做优闽宁乡村振兴示范村,做强闽宁产业园,持续推动闽宁示范项目建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好引领带动作用。
自治区党校副校长郭少新认为,宁夏的脱贫攻坚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25年来始终不变的牵挂,在他的亲自指导推动下创造的东西部协作成功范例“闽宁模式”,是脱贫攻坚精神在宁夏的生动实践。他表示,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在研究阐释中弘扬,加强学术研究,夯实学理基础;在宣传宣讲中弘扬,讲好宁夏故事,激发奋斗之志;在思政教育中弘扬,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在真抓实干中弘扬,扛起历史使命,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行。
接续奋斗,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大台阶,乡村面貌发生了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大提升,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指路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自治区党委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罗全福认为,《习近平的山海情》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以来对宁夏特别是“三农”工作的关心、关注、关怀。他说,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坚持“实”字打底、“干”字为先,加快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实施特色农业提质计划,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六大人才培育”工程,强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突出实效提升治理效能,加快形成现代化乡村治理格局;加快推进乡村宜居宜业,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努力打造塞上乡村乐园;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确保农民群众收入只增不减、稳步增长。
固原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宋亚俊深有感触地说,固原从曾经的“苦瘠甲天下”到如今的脱胎换骨,固原人民发自内心感恩共产党、爱戴总书记、铭记“山海情”。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努力绘就六盘山下“富春山居图”。要实施好“六大提升行动”,拓展好闽宁协作、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筑牢巩固“防线”、紧盯返贫“红线”、兜住民生“底线”;坚持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推动特色农业形成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以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促进农民多环节增收;组织实施“两个带头人”政治引领和带富能力“双提升”计划,抓好乡村建设强基;深入开展文明素养提升行动,抓好文化浸润乡村。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永宁县闽宁镇作为闽宁协作共建的起点,见证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伟大成就,创造了“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奇迹。永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振宁表示,永宁县将继续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奋力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新蓝图变为实景图。要逐步打造融合移民文化、葡萄酒文化与葡萄种植、葡萄酿酒的全产业链,使闽宁镇成为美丽乡村风景线;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实施文明素养提升行动,优化增收致富新环境;开展多领域深层次合作,高标准制定闽宁镇专项规划,提升闽宁协作新高度。
责任编辑:石 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