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特别报道 正文

灵武市:唐韵古城展芳华 奋楫扬帆续新篇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二十二期 作者:本刊记者 李 旭 发布时间: 2022-12-02 | 打印 | 字号:TT

古城展新颜.jpg

 古城展新颜

灵武市白土岗奶牛养殖基地挤奶车间.jpg

灵武市白土岗奶牛养殖基地挤奶车间

  十年振兴发展,十年追赶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灵武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凝心聚力谋发展、勇毅前行向未来,描绘出这个千年古县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这十年,是灵武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十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十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22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639亿元,年均增长8.9%;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由17330元、7620元增加到38810元、18874元。一个个跃动的数字背后,展现的是灵武市砥砺奋进的蓬勃生机和高质量发展的辉煌成就。

  强产业抓改革  稳住经济大盘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党的十八大以来,灵武市围绕“三化三转变”产业发展思路,搭建“1535”生态经济体系的“四梁八柱”,绿色食品加工业积厚成势,高端乳制品生产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成为宁夏奶产业的重要板块。同时,依托国家羊绒产业基地优势,形成了完整的现代纺织产业链,占据国内羊绒市场半壁江山,赢得了“世界羊绒看中国,精品羊绒在灵武”的美誉。

  走进位于灵武市临港产业园的蒙牛乳业(宁夏)有限公司乳制品生产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只见车辆来回穿梭、塔吊起起落落、大型机械轰鸣,到处是一派紧张有序的忙碌景象。据介绍,该项目总投资25亿元,是全球最大的智能化单体液态奶加工厂,建成后24条生产线日处理鲜奶可达4500吨,届时将推动银川乃至宁夏奶产业从前端向全链条转变。

  如今,特色与创新已成为灵武市产业发展的关键词,成为带动地区经济跃升的增长极。“我们要将羊绒材料应用到更加广泛的制衣领域,加大科技投入是因为企业看好灵武羊绒产业的发展。”灵武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宁夏新澳羊绒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华说,灵武羊绒产业在经历了重组之后“涅槃重生”,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支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寻找产品的亮点和突破口,让灵武羊绒产业继续领先全国,占领更大的国际市场。

  每年5月,灵武市梧桐树乡的油菜花竞相绽放,大批游客慕名而来,穿梭在黄绿相间的花海里,用手机和相机定格这满园芬芳。近年来,梧桐树乡聚焦“精品观光农业小镇”目标,打造了集农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休闲采摘、农耕体验、短途旅游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激发了农村产业活力。这也是灵武市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依托千年古城历史积淀,灵武市引进田园综合体等特色项目,持续擦亮“唐韵古城 奇秀灵武”品牌,被评为宁夏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灵武市积极推进循环经济产业绿色转型,获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已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废旧物资回收加工集散中心。同时,电商产业迅猛发展,利用空港、高铁、公路、陆港物流等一体化优势,建立了市、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经过多年发展,灵武市形成了多极支撑、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连续9年荣登“中国县域综合实力百强”榜单。2022年上半年,灵武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4亿元,居全区各县(区)第一位。

  改革是发展的不竭动力,灵武市用足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不断破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通过农业农村部验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得到中纪委肯定,农场社会职能改革、“聚力工程”担保基金运行机制成为全国亮点,一批示范性改革成果亮点纷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提品质保民生  建设宜居城市

  “枣博园越来越漂亮了,公园绿化面积不断增加,各项设施越来越完善,为我们锻炼身体提供了一个好去处。”晨练的大爷高兴地说。每天早上,枣博园内热闹非凡,有踢毽子、跳健身舞的,也有唱歌、打太极拳的,市民们在一片绿色中尽享惬意休闲时光。如今,枣博园已成为灵武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近年来,灵武市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以公园为载体,融入唐韵文化、长枣文化、绒都文化等内容,增加47处公园微景观,打造人文与自然一体的城市公园。在凸显园林生态之美的同时,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使公园成为延续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

  同时,灵武市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目前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69.59%。城市功能持续提升,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古城遗址恢复、主干街道唐韵风格改造升级等重点项目全面完成。134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6963户困难群众忧居变宜居,220万平方米住房供暖分散改集中。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四年位居银川市前列,入黄水质稳定达到Ⅳ类以上,森林覆盖率由15.3%提高到20.7%,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称号。

  灵武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优先,每年将财政支出的8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纵深推进民生“六大提升行动”,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为外出务工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公立医院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智慧养老服务、城乡公交国有一体化运营等暖心惠民措施落地落实;图书馆、体育中心、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等民生项目投入运行;宁夏县级规模最大的市人民医院、职业教育中心建成投用。目前,灵武市城乡居民“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持续深化,创新素养教育、“互联网+教育”成为新亮点;社会保障网络持续织密织牢,社会救助服务城乡统筹发展,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

  抓基层固根本 共建美丽乡村

  金秋时节,灵武的果园里,沉甸甸的长枣压弯了枝条,紫色的葡萄让人垂涎欲滴。近年来,灵武市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农业现代化为重点,推进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农业产业提质晋级、农业主体提能提速,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灵武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灵武长枣是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来源,我们采取线上线下市场互动经营模式,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了50多家销售网点,不仅拓宽了灵武长枣的销售渠道,而且提高了知名度。”灵武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现有长枣基地6.8万亩,年均产量2500万公斤,惠及枣农8000多户3万余人。

  走进郝家桥镇泾灵村,不论是干净整洁的村居,还是喜笑颜开的村民,都能让人感受到农村的幸福小康生活。64岁的杨志珍从泾源县移民搬迁到泾灵村已有11个年头,现在他在村上的沃益农种植专业合作社里打工。“在家门口每月就能挣到3600元的工资,这样的好事哪里去找。”说起这几年的变化,杨志珍滔滔不绝,说得最多的就是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杨志珍所在的沃益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建成大跨度拱棚472栋,种植小番茄、西瓜、芦笋、辣椒、巴西蜜瓜等特色农产品上千亩,年产各类蔬菜瓜果3000多吨。合作社在带动村民发展种植业的同时,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每年可解决就业30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50万元。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今年我们结合村‘两委’班子换届,70个村中有69个村实现了‘一肩挑’,55岁以上的村干部仅择优保留6名,一大批年富力强、思想活跃、敢抓敢管的年轻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同时,通过全面推行‘导师帮带’‘四个一’等机制,10个软弱涣散村在短短半年内就打了漂亮的翻身仗。”灵武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灵武市共培育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1700余名,为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可靠的中坚力量。

  “目前,各村都在不断挖掘本村资源优势和灵武产业优势,转变增收方式,提高增收效能,在设施长枣、畜草种植等方面大胆尝试,通过村集体流转土地、村级经济组织自营管理的方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灵武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灵武市70个村已全部完成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在乡村建设方面,灵武市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与产业发展、村庄布局、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有效衔接,重点打造3个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6个重点特色村庄、16个中心村庄,全面促进环境整治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升级,产业发展从传统分散向特色集约转变,进一步夯实乡村全面振兴基础。

  建得好,还要管得好。灵武市持续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投入资金8.8亿元,同时建立“市级领导包镇、镇包村、村包队、党员干部包户”的工作机制,在全市推行“两次六分、四级联动”垃圾治理模式。目前,灵武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100%,二道沟村“小积分、大治理”、榆木桥村“四净”等模式得到推广,白土岗乡获评“全国卫生乡镇”,中渠村、沙坝头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图片由灵武市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沈 阳


>>><<<
【作者】:本刊记者 李 旭
【来源】:《共产党人》第二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