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特别报道 正文

“六特”产业扬美名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8期 作者:本刊记者 李 旭 发布时间: 2023-05-06 | 打印 | 字号:TT

黄河岸边枸杞红.jpg

  黄河岸边枸杞红     高春雨/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而产业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农民增收路子拓不宽,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起来。”总书记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宁夏积极开发乡土资源、挖掘特色优势、打造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六特”产业,立足“土”、包装“特”、升级“产”做足做好“土特产”3篇文章,推动产业扩规提质增效,形成集研发、种植、加工、营销、文化、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目前,宁夏“六特”产业综合产值已突破2420亿元。

“宁字号”品牌享誉全国

  在中宁县舟塔乡上桥村,记者见到“枸杞大王”张伟中时,他正在自家的枸杞试验田里修剪枝条。张伟中一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枸杞世家”,他的父亲张佐汉被老百姓称为“枸杞神”,张伟中自小耳濡目染,继承和发展了父亲独创的枸杞修剪、栽培技术。现在张伟中的3个儿子也继承了他的衣钵,从事枸杞种植和枸杞产品深加工行业。“每年一到种植季节,四邻八乡都请我去做技术指导,还有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的技术人员和种植户。”张伟中自豪地说。

  中宁县得黄河灌溉之利,钟灵毓秀,物华天宝,是世界枸杞正宗原产地、宁夏枸杞核心产区,4000多年的文化传承积淀,600余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奠定了中宁枸杞“道地珍品”的行业领军地位。依托先天优势,中宁县大力实施基地稳杞、龙头强杞、科技兴杞、质量保杞、品牌立杞、文化活杞“六大工程”,全面推行标准化种植,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向高科技、深加工方向发展,推进枸杞全产业链发展。

  目前,“中宁枸杞”年综合产值突破120亿元,区域品牌价值达191.88亿元,攀升至区域品牌第12位。“中宁县力争在‘十四五’末,枸杞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00亿元,打造全国高端枸杞现代化生产基地,让‘中宁枸杞’这块‘金字招牌’成色更足、底色更靓。”中宁县枸杞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企业站站长高巨辉说。

  宁夏各县因地制宜,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在盐池县,滩羊成了百姓的致富羊、宁夏的发展羊、中国的品牌羊。自从盐池滩羊肉相继入选G20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和大连达沃斯论坛等国宴指定食材后,身价持续上涨,销量逐年增加。“借助国宴效应,我们最贵的羊肉能卖到每公斤688元,销售额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盐池县鑫海食品有限公司经理侯彦军说。

  叫响一个品牌,带动一方产业。盐池县始终把品牌建设作为发展滩羊产业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强滩羊肉质量控制和特色品质保持,制定了滩羊肉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不断擦亮“滩羊之乡”金字招牌。现在,盐池滩羊肉的口碑越来越好,畅销全国28个省区50多个大中城市。2022年,盐池县滩羊饲养量达324.8万只,羊肉产量达291万吨,滩羊全产业链产值达64.9亿元,滩羊养殖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

  打造千亿级产业,是宁夏牛奶产业发展的宏伟目标。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60多年的精心培育,形成了宁夏现代化的奶牛养殖和牛奶产业发展优势,被业界誉为“中国黄金奶源基地”。近年来,宁夏坚持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市场容量,建立了省级领导包抓机制,制定了《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科技赋能助推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把宁夏打造成中国“高端奶之乡”,力争到2027年,全区奶牛存栏100万头,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100亿元。

  目前,以银川市、吴忠市为核心,石嘴山市、中卫市为两翼的“一核两翼”牛奶产业集群已基本形成,奶牛规模养殖场达到355个,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9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在吴忠市利通区五里坡奶牛生态养殖基地,一座座现代化牧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金典”“安慕希”等原奶就出自于此地。

  为推进牛奶产业扩规提质增效,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宁夏积极引进全国知名乳品企业,大力培育本土企业,形成了以伊利、蒙牛、光明、新希望4大龙头企业为引领,塞尚、亿美、北方乳业等12家“宁字号”乳品企业为基础的高端乳品加工业发展格局。自2010年至今,伊利集团在宁夏投资超60亿元,形成了饲草种植、奶牛养殖、包装印刷、乳品加工、物流运输和终端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并在吴忠建成了亚洲单体最大的液态奶加工基地。

特色产业富民兴村

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冷凉蔬菜种植基地  梁园 摄.jpg

  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冷凉蔬菜种植基地  梁园/摄

  在海原县关桥乡麻春村康园肉牛养殖场,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在标准化牛舍里悠闲地散步,工人忙着给牛添料加水、清扫圈舍。康园肉牛养殖场建立于2020年初,短短3年时间,就已逐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运营,建设棚圈15座、青贮池2座、有机肥大棚1座,牛存栏近2000头,2022年纯收入300多万元。同时,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75户、残疾人11户,资助大学生63人,通过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周边300余农户发展肉牛养殖。

  这是海原县多举措发展肉牛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海原县按照“家庭农场养殖母牛、公司和大户集中育肥、龙头企业精深加工、线上线下品牌营销”的模式,以创建“一谷、一园、三带、示范乡+示范养殖场”国家级高端肉牛养殖示范基地为目标,全力打造肉牛养殖全产业链,让肉牛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农民致富的源头活水。

  在海原县曹洼乡老虎村的山坳里,海原县人民政府投资3700万元,与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于2021年11月建成良种牛繁育中心。“前些年,很多农民靠养牛脱了贫,但要让收入再提升,必须改良品种,让肉牛养殖迈向高端化。”繁育中心技术负责人张海涛告诉记者,这是宁夏目前唯一的良种牛繁育中心,已遴选优质种公牛57头,种子母牛150余头,通过改良肉牛品种,推动海原县由肉牛产业大县向强县迈进。

  在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冷凉蔬菜种出了“火热”产业。走进彭堡镇姚磨村,偌大的智能化温室育苗台上,西芹、菜心、西兰花等菜苗长势喜人,工人正操作喷施设备为菜苗进行叶面追肥。姚磨村村委会主任程广锦告诉记者,村里已建成智能化育苗温室6座,育苗能力达1亿株以上,供应全镇数万亩蔬菜基地。姚磨村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为依托,大部分农户都参与到规模化蔬菜种植产业中来,蔬菜亩产值从几十元、几百元增长到数千元。“现在我们村农民人均蔬菜产业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程广锦说。

  彭堡镇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生产的蔬菜质地脆嫩、纤维少、口感好、品质高、耐储存,当地政府通过扩规模、延链条、创品牌、拓市场、建机制,使冷凉蔬菜产业由小到大、从弱变强。目前已建成1个设施农业园区和3个万亩、4个千亩标准化露地蔬菜基地,带动全镇种植冷凉蔬菜5.8万亩。投资2亿元建设的450亩冷凉蔬菜集配中心,实现了冷凉蔬菜采收分拣、预冷贮藏、物流销售全产业链发展。2022年,彭堡镇冷凉蔬菜产业从业人员达4650户,占全镇总户数的47.2%,年带动周边乡镇常年务工人员4000人,户均增收1.2万元。

  彭堡镇党委书记王霆说,未来彭堡镇将继续打造“河东—别庄—彭堡—蒋口—申庄”“吴磨—姚磨—惠德—闫堡—撒门”冷凉蔬菜产业带,在标准化种植、净菜入超、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冷凉蔬菜品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上下功夫,使冷凉蔬菜产业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产业融合“融”出新天地

  春风送暖,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红寺堡产区,出土机正除去葡萄藤上的“棉被”,工人将葡萄藤绑缚上架。“冬藏埋土,迎春展藤”是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独特的生产方式。

  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把葡萄酒产业列为“六特”产业之首,是宁夏全力打造的又一个千亿级产业。2022年,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逆势上扬,综合产值达342.7亿元;全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58.3万亩,占全国的35%左右;共有酒庄和种植企业实体228家,年产葡萄酒1.38亿瓶;“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价值达301.07亿元,位列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榜第9位。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葡萄酒产业大有前景。宁夏要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加强黄河滩区治理、加强生态恢复结合起来,提高技术水平,增加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殷切嘱托,为宁夏发展葡萄酒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葡萄酒产业是典型的多产业融合、多业态叠加的复合产业,也是贯通一二三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产业,要实现综合产值千亿元的目标,关键在于做好产业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

  青铜峡市依托鸽子山古遗址,高标准建设鸽子山葡萄酒文化旅游小镇,通过打造特色葡萄酒庄集群,建设酒庄“网红打卡地”、贝壳屋、太空屋等观星民宿,吸引葡萄酒爱好者、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在位于贺兰县的图兰朵葡萄酒小镇项目工地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种植区里推土机持续作业。图兰朵葡萄酒小镇将全力打造“葡萄酒+”全业态体系,并联动周边贺兰山岩画、镇北堡西部影城、苏峪口森林公园等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项目,与周边酒庄共同将贺兰山东麓区域打造成为国际葡萄酒文化体验度假胜地。

  “无论是青铜峡市鸽子山示范区,还是图兰朵葡萄酒小镇项目,都是葡萄酒产业+文旅融合的典范。从葡萄种植到葡萄酒酿造、葡萄酒文化旅游度假全产业链发展,深度融入当地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及旅游特色,将全面推进我区葡萄与葡萄酒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宁夏把贺兰山东麓打造成国内独具特色的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带,在促进旅游产业整体提升的同时,也将葡萄酒产业同美丽乡村融为一体,助力乡村振兴。

  贺兰山脚下的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20多年前还是一片不毛之地。沧海桑田,如今的昊苑村拥有酒庄19座,种植酿酒葡萄1.8万亩,年产葡萄酒6000吨,产值近4亿元。一颗颗小葡萄,带动乡村旅游、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体育运动、电子商务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长产业链、市场链、消费链,通过“接二连三”,让一个“先天不足”的移民村发展成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

  种下一棵苗、延伸一条链、融合三产业、带富一方人,小葡萄串起乡村振兴大梦想。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正向世人娓娓讲述宁夏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生动故事。

  责任编辑:沈 阳

  (点击查看宁夏党刊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融合报道)

       “牛博士”养牛记

  滩羊产业蓬勃发展 助力全面乡村振兴


>>><<<
【作者】:本刊记者 李 旭
【来源】:《共产党人》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