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特别报道 正文

执科技之笔 书时代新篇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10期 作者:​本刊记者 李 旭 发布时间: 2023-06-04 | 打印 | 字号:TT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宁夏都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并赋予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重任。宁夏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的突出位置,着眼“四个面向”战略导向,部署推进实施创新力量厚植工程、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创新协同联动工程、创新生态涵养工程等科技创新“四大工程”,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策划:赵志强、张雪晴、冯学娟    

  执行:策划部、总编室        

宁夏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jpg

宁夏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执科技之笔 书时代新篇

——新时代10年宁夏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新时代10年来,宁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总书记“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要求,毫不动摇抓创新,不断推动科技事业开出“盛花”、结出“硕果”,取得了一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走出了欠发达地区借力创新的新路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注入了科技创新动能。

  汇聚科技力量 打造创新高地

  2021年,宁夏全社会R&D经费投入为70.44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6%,增速居全国第7位、西北首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61.4%,迈入全国第二创新梯队;企业研发经费达47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78.8%;科技成果登记数量累计达到2558项,年均增长25%以上;全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31件……

  这张亮眼的成绩单,不仅记录了宁夏科技创新工作的累累硕果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也反映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推动全区科技创新工作取得大发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2017年6月,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将创新驱动战略确立为“三大战略”之首,自治区党委、政府随之出台了《关于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意见》,对宁夏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2020年12月,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进一步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实施科技强区行动,并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强区行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强调依靠科技创新塑造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打造区域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

  2022年6月,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将创新驱动战略置于“五大战略”之首,将科技创新列为推进高质量发展“九大支撑”第一条,提出要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大力实施创新力量厚植工程、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创新协同联动工程和创新生态涵养工程,打造区域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随着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全区上下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强烈责任感,全力推动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一批批科技硕果接连呈现:

  在农业领域,培育出小麦、水稻、枸杞、马铃薯等农业新品种29个;优质高产奶牛选育、肉羊多性状基因聚合分子选育和滩羊种质基因鉴定等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引进示范推广渗水地膜精准穴播等种植技术有效助力脱贫攻坚,科技扶贫被科技部推荐为全国典型案例。

  在工业领域,中国标准动车组铝合金枕梁、复兴号动车组用牵引变压器等设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高压交流快速真空开关、中俄输气管线特种阀门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00万吨煤制油项目整体技术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首次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功研制出年产2000万吨世界最大智能综采输送装备,国产大飞机航空子午线轮胎达到装机技术参数要求。

  在医疗卫生领域,清醒麻醉状态下精准脑肿瘤切除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防治糖尿病药物羟苯磺酸钙实现宁夏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零”的突破……

  同时,全区科技创新主体快速发展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89家,年均增长30%左右;培育了自治区创新型示范企业20家、自治区瞪羚企业10家、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224家、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22家,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2178家。从2017年到2021年,全区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从20.85%增长到40.2%,基本实现了翻番。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跟跑”到“并跑”再到某些领域“领跑”,一个个科技创新的种子在宁夏大地开花结果,孕育着新希望、培育着新动能。

神州轮胎生产车间。.jpg

神州轮胎生产车间。

  加强东西协作 激发创新动能

  作为西部欠发达省区,宁夏坚持推进东西部科技合作,形成了东西联动、区域协同的创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借力创新的新路子。

  2017年,在科技部的指导支持下,宁夏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原则,建立了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以企业科技需求为导向,突出企业合作主体地位,将“政府引才”与“企业引智”相结合,以实施合作项目共建创新基地为载体,先后与北京、上海、山东、广东等11个省市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等13所科研院所、高校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推动东西部人才智力交流互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022年5月,科技部正式批复宁夏建设全国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区。在这条越走越宽、越行越稳的合作之路、友谊之路上,宁夏得到了广泛帮助和支持,累计实施东西部科技合作项目近1500项,研发总投入近120亿元,带动参与各类创新主体736家,汇聚区内外科技力量联合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引进转化了一批先进科技成果。

  宁夏维尔铸造有限公司与北京交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合作,研制出中国标准动车组铝合金枕梁,成功在“复兴号”上应用;宁夏神州轮胎有限公司与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浙江大学等合作,瞄准大飞机轮胎“卡脖子”技术,研制出大型民用客机子午线轮胎;共享集团与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合作研制的铸造砂型增材制造设备,其整机打印效率是进口机型的3倍以上。2022年,由宁夏大学和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北京工商大学联合攻关的项目“宁夏优质牛羊肉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与示范”通过验收,形成新技术11项,为提高宁夏牛羊肉产业链经济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撑。

  创新平台载体是汇聚人才、搭建稳定合作机制的关键。宁夏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与区外相关机构合作共建各类创新平台160个、科技园区8个。建成了中国枸杞研究院、宁夏中科碳基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宁夏智慧水联网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同时,转变引才用才观念,通过合作项目引才、创新载体引智、精准对接引技的“组合拳”,以“周末工程师”“候鸟式专家”等灵活高效的方式吸引使用区外人才,全职和柔性引进科技创新团队77个,吸引9000多名区外人才参与宁夏科技创新活动。坚持育才与引才并举,全区累计培养科技领军人才96名,组建科技创新团队142个,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力量。

  一次次跨越山海的技术需求对接,让东西部科技合作的能量不断放大。5年来,宁夏科技创新缺资源、缺人才、缺成果之困在东西部科技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得到解决,创新动能不断积蓄,创造活力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越来越牢固。

  厚植创新沃土 绽放科技之花

  2023年5月5日,全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银川召开。会上,86项科研成果获得2021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奖,12名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等奖和对外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佩戴红花上台领奖,3名获奖代表作了交流发言。

  荣誉与掌声,献给“最美”科技工作者;责任与荣光,引领宁夏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发展。“作为农业科技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将努力研发创新集成示范新技术,探索构建联农带农、共同富裕新模式,奋力书写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自治区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宁夏农林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所长梁小军说。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马玉山表示,将一如既往心怀科学报国志、勇攀创新高峰、践行学术道德、培养青年才俊,努力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这是宁夏涵养创新生态、厚植创新沃土、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缩影。近年来,宁夏始终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任务,出台了《科技体制改革攻坚三年行动》,坚持问题导向、需求牵引,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提高创新体系效能为改革主线,着力破解创新发展基础“弱”、主体“短”、人才“缺”、生态“差”等难题,构建符合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创新体制。

  “自治区建立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机制,探索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认真凝练榜单,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充分体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为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提供了发展平台。”自治区科技厅规划与基础研究处处长杨国荣说,围绕枸杞、葡萄酒和奶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大科技需求,凝练形成首批“揭榜挂帅”项目榜单面向全国发布,涵盖基础研究、智能装备和良种繁育等领域,吸引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一批区外高水平科研团队揭榜,破解了制约宁夏特色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难题,助力开放创新、协同创新迈出了关键一步。

  “下一步,宁夏将持续优化创新环境,打造创新生态,厚植创新沃土,更好地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鼓励他们以更加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国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区作出更大贡献。”杨国荣说。

  摄 影:闫院平

  责任编辑:李永红


>>><<<
【作者】:​本刊记者 李 旭
【来源】:《共产党人》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