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特别报道 正文

擅怀利民技 深情付桑梓

——记宁夏农林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所长梁小军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10期 作者:本刊记者 李永红 发布时间: 2023-06-04 | 打印 | 字号:TT

梁小军在观察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PCR)大肠杆菌特异片段产物的变化。.jpg

梁小军在观察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PCR)大肠杆菌特异片段产物的变化。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周末,记者见到梁小军时,他依然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伏案疾书,一如他多年来奔走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一样,孜孜不倦。梁小军是宁夏农林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也是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母牛带犊营养与饲养”岗位科学家、宁夏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部区“科技支宁”科技扶贫东西部协作行动草畜专项首席专家。他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基层一线,为服务“三农”和推进乡村振兴“穿针引线”,用科技的力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科技兴农富民的精彩篇章。

  坚守情怀 反哺家乡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也是我这么多年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动力。”梁小军告诉记者,科研梦想来源于田野,科研成果最终要回馈于田野。

  来自固原农村的梁小军,对祖祖辈辈耕耘的这片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高考填报志愿时,他填了清一色的农业院校,最终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录取。

  几年的专业学习让梁小军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宁夏农林科学院。从反刍家畜疾病防控到繁殖技术再到营养调控,用他的话说,“从此就把根扎在了农村,在家畜研究这条道上永不言悔”。

  2003年,银川市金凤区丰登镇引进3000头奶牛,但由于养殖户没有奶牛养殖经验,疾病多、繁殖率低、死亡率高……各种状况频出。相关部门邀请宁夏农林科学院出面解决问题,梁小军被委以重任。此后,他便一头扎进工作中,挨家挨户走访调研,摸排基本情况,一丝不苟地解决问题,一干就是5年。“那5年,虽然很累很苦,但是我的内心却有着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梁小军说。

  宁南山区肉牛养殖有优良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历史传统,但是随着生产方向的转变和生产目的改变,肉牛养殖的役用属性逐渐向肉用属性转变,传统的养殖方式投入高回报率低。如何让大家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先进适用技术到位率?梁小军真心替大家着急。于是,他深入肉牛养殖户中,不厌其烦地跟大家“算细账、传技术、鼓干劲”,扶贫扶智扶志并举。在他的努力下,养殖户转变了思路,收入提高了,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成了乡亲们贴心的“牛专家”。

  潜心科研 成绩斐然

  梁小军在奶牛养殖技术指导实践中发现,母牛落地价值约5000元左右,而公牛落地价值最高才500元,农民养殖奶牛收益随机性太大。一心想增加群众收入的他便以高产奶牛性控快繁为突破口,申请了科研项目。

  “最重要的是要在第一现场,母牛开始发情的时间得盯准,还得在排卵前的2到4小时内把性控精液准确输到有滤泡侧的子宫角。”那阵子,梁小军同时跑七八个养殖场,专门负责这件事。项目执行期3年,梁小军经系统研究确定了性控冻精最佳输精时间和部位,突破了技术瓶颈,共示范奶牛冻精1万多枚,性控冻精的平均情期受胎率高达50%以上,母犊率高达93%。也因此,他制定出了全国第一个性控冻精应用技术地方标准,被国内多个厂商列为技术教材,对高产奶牛的性控快繁发挥了助推作用。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逐渐重视,梁小军又将研究方向转向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防控方面。从养殖场到实验室,梁小军带着团队一边广泛采集奶样,一边对宁夏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规律、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综合防控技术等,系统开展了降低发病率、提高乳品质的研究。

  “这个项目最大的突破点,就是发现了隐性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不单纯来自环境。”梁小军说。这也是国内第一次从同一头奶牛的乳汁和子宫分泌物中分离出五六种相同病原微生物,揭示了乳房炎和繁殖障碍之间的高度相关性。

  这个项目一直进行了5年。梁小军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又有新发现:越是高产的奶牛,越不容易配种。经过系统调研宁夏奶牛泌乳性能与繁殖性能的相关性,梁小军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这是制约奶产业扩量提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他又开始了一个重点攻关项目——奶牛繁殖障碍信息病的病因与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

  就这样,凭借勤奋好学的干劲和刻苦钻研的韧劲,梁小军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地研究,一个“山头”接一个“山头”地攻克,研究成果越来越丰硕,研究领域越来越广。他先后主持省部级项目30余项,获得宁夏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宁夏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1项,研发认证饲料新产品6项,授权专利35件,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脚踩泥土 助力振兴

  2016年,随着科研经历的日渐丰富,梁小军又向肉牛领域进军。他说:“肉牛养殖是宁夏中南部地区群众脱贫的主导产业之一,帮助中南部地区群众养好肉牛,就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梁小军接过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母牛带犊营养与饲养岗位科学家罗晓瑜研究员手中的“接力棒”,率领团队从“种、草、繁、养、管”关键环节入手,逐个突破制约产业提质增效的技术瓶颈,再通过技术成果的物化形式渗透下去,让养殖户精准掌握技术要领。在梁小军团队的努力下,宁南山区肉牛“小群体、大规模”高效健康养殖模式创建起来,山区基础母牛基本实现了“一年一胎”,育肥牛日增重达1.5公斤,养殖户的养殖效益大幅提升。

  2018年,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宁夏设计出草畜、小杂粮、冷凉蔬菜、中药材、马铃薯5个科技扶贫专项,实施科技扶贫东西协作行动。梁小军作为“科技军团”中的核心成员,率领团队义无反顾投身到了西海固地区的脱贫攻坚战中。他联合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教授团队、宁夏肉牛首席吴彦虎研究员团队和固原市肉牛团队等,共同创建的“种养结合、草畜耦合、绿色高效”的肉牛生态养殖模式“马沟模式”入选全国科技扶贫典型案例,大幅提高了资源制约型特困区土地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和农业综合效益。

  2023年5月5日,2021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银川召开,梁小军荣获“2021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属于科技战线上的每一位科技工作者。作为农业科技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将继续秉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理念,奋力书写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梁小军坚定有力地说。

  责任编辑:沈 阳


>>><<<
【作者】:本刊记者 李永红
【来源】:《共产党人》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