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特别报道 正文

长河奔流 润泽民心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12期 作者:本刊记者 李百军 李永红 发布时间: 2023-07-05 | 打印 | 字号:TT

微信图片_20230627151431.jpg

昔日荒滩地,如今高产田。

  “田开沃野千渠润,屯列平原万井稠”,黄河冲出黑山峡一路前行,造就了沃野千里的冲积平原。千百年来,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人们因河而兴,用不尽的勤劳和不竭的智慧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成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千古盛名。

  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夏各族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赋予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重任,一场轰轰烈烈的黄河大治理、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役在黄河两岸渐次打响,一曲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黄河大合唱在宁夏山川迅速唱响。

  荒原上“长”出幸福家园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把移民搬迁脱贫工作做好。要多关心移民搬迁到异地生活的群众,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帮助他们更好融入当地社会。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视察,在村民刘克瑞家,习近平总书记进厨房、看冰箱,和他拉家常、问收入,了解一家人的生活。“之前在老家的时候,去镇上最近的医院都要一个多小时车程,生病了就想着硬扛。路不通、水不畅,地里庄稼十年九旱,日子没法说。”回忆起以前的日子,刘克瑞直摇头。搬到红寺堡之后,刘克瑞一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摘掉了多年穷苦的帽子,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幸福日子。

  “搬到红寺堡之后,用水、教育、医疗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便利了起来,致富路子很多,收入越来越高,生活很舒心。”红寺堡区弘德村村民李克武告诉记者,从焦渴的西海固到平坦的红寺堡,日子一天一个样,越变越好。李克武的生活也是千千万万移民人幸福生活的缩影。

  “引来黄河水,荒漠变绿洲,沙丘起高楼。”这是红寺堡区20多年的发展历程。得益于黄河水的润泽,红寺堡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异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累计开发耕地70余万亩,南部山区约23万贫困群众在此落户安家、脱贫致富。“共产党好,黄河水甜,总书记亲”成为红寺堡区人民对这个伟大时代发自肺腑的真情告白。

  然而,20多年前“天上看不到鸟儿飞,地上见不到兔子跑”是红寺堡区开发建设初期的真实写照。当时的红寺堡是一片戈壁沙丘纵横的荒漠,森林覆盖率不足5%,常年遭受沙尘侵袭。

  1994年4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的通知,为宁夏“双百”扶贫攻坚计划提供了蓝图,催生了宁夏扶贫扬黄工程的实施。1996年,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奠基。此后,黄河水便被一级一级地“扬”了上去,“扬”到了高于黄河水面305米的红寺堡高地,亘古荒原“长”出了一个绿色新家园。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后,宁夏成立由计划经济委员会、统计局、农建委等部门组成的工作组,经过调研后,决定在全区实施宁夏“双百”扶贫攻坚计划,即从1994年至2000年,力争基本解决近100个贫困乡、100多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实施,使红寺堡成为该工程首选地、主战场,为宁夏南部山区贫困群众脱贫开启了“快速通道”。2020年11月,随着宁夏最后一个贫困县西吉县脱贫出列,宁夏成功翻越了脱贫路上的“六盘山”,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易地搬迁成为宁夏探索出的中国经验,为全国乃至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宁夏智慧和宁夏经验,而红寺堡区就是最成功最重要的现实范例。

  当轻柔的风从广袤的田野上吹来,从鲜嫩的葡萄藤上吹来,从平静的黄河水面上吹来,生长在黄土地上的茂盛和欢腾,为多姿多彩的红寺堡平添了一份柔情。如今,新一代的红寺堡人在新家园里实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理想。

W020230627414475890725.JPG

油桃喜获丰收。

  奔赴共富的美好愿景

  走进鸣沙村,仿佛置身于画中。一栋栋白墙黛瓦的民居排列有序,一条条彩砖铺就的村道干净整洁,一群群飞鸟在欢快地追逐嬉戏……在这里能听见九曲黄河放欢歌,能望见沙漠绿洲展风姿。

  盛夏时节,腾格里沙漠与黄河的“握手处”——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鸣沙村再次以旖旎风光迎来一年的旅游旺季。鸣沙村距国家5A级景区沙坡头旅游风景区仅1公里左右,依靠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鸣沙村在乡村旅游的大道上谋求发展。村里人或开办农家乐或在景区务工,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1600元增长至2022年的12547元。鸣沙村摘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

  行走在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古渠与村庄相伴,良田和美景相映。沿着硬化路前行,一户一景,游客在此打卡拍照、品尝农家美食、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诗意生活,村民们也吃上了“旅游饭”。

  韦桥村是唐徕渠、大清渠、汉延渠、惠农渠四大古渠的渠首所在地。千年之前,宁夏大规模开凿渠道,引黄河水灌溉田地,将荒地变成良田。千年之后,依托古渠文化资源和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靠近黄河,依托黄河,我们村发展了种植业、水产养殖和乡村旅游业,大家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韦桥村党支部副书记贾登海说,韦桥村通过过对沟、渠、田、林、路等统一规划建设,投资建造温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不断拓宽村民致富渠道。如今,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生活美的韦桥村成为不少游客的假日新选择。

  黄河安澜惠泽两岸,宁夏在母亲河的“偏爱”下,成为风光秀美、稻香鱼肥、瓜果飘香的“塞上江南”:高标准农田呈现出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的现代农业美景;黄河滋养了葡萄藤下干涸的土地,一串串小小葡萄成就了大大紫色梦想,中国葡萄酒从这里走向世界;在黄河水的滋养下,个大饱满的枸杞果缀满枝头,成了誉满中外的养生佳品……

  人人是相拥的石榴籽

  宁夏是一个有着民族团结光荣传统的地方。1935年10月5日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央红军夜宿西吉单家集,与回族老人马德海促膝长谈,种下了民族大团结的基因。葫芦河畔,“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红色牌匾鲜艳夺目。六盘山上,红军长征纪念馆内回汉群众热情欢迎红军到来的蜡像和巨幅图画,生动再现了回汉民族一家亲的情景。

  千百年来,奔涌不息的黄河水滋养着两岸土地,九曲黄河孕育了宁夏儿女百折不挠的创造、团结、拼搏的精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宁夏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强有力的民意基础。

  在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金花园社区,处处可以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石榴籽广场上,高挂着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到社区视察时与社区居民的合影;围墙上,民族团结标语随处可见;楼宇中,各族群众手挽手共同奋斗的照片生动感人。

  “以前是邻居相见不相识,现在是各族儿女一家亲。”71岁的转业军人铁占明是金花园社区出了名的热心人,居民大事小事都愿意找他问一问。在他的带动下,“铁班长志愿服务队”由最初的7人发展到了118人,他们每天东门看一看车辆有没有乱停乱放,北门瞧一瞧环境卫生是否干净整洁,邻里遇到困难及时伸手帮助,看到不文明行为及时制止。铁占明告诉记者,金花园社区是一个由汉、回、蒙、藏等多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起初大家的交往并不频繁,但是在许许多多热心人的努力下,大家打破僵局,从一点一滴开始交往、交流,如今已然是一个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大家庭。

  宁夏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筑牢“总书记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的政治忠诚,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实施党员干部固本培元、青少年学生夯基育苗、各族群众凝心聚魂、社科理论正本清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工程,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继续建设美丽新宁夏凝聚起大抓发展、抓大发展、抓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把馓子我从小吃到大,张姨家的馓子酥脆可口。吃着她的馓子长大,我和其他小伙伴都成了好朋友。”2022年的“民族团结进步月”,宁夏中卫市的“石榴籽”故事微电影《一把馓子》讲述了各族群众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故事。如微电影所述,在黄河滋润的这片土地上,宁夏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绘就了一幅幅民族团结的动人画卷,奏响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时代赞歌。

  (图片由红寺堡区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张 筱


>>><<<
【作者】:本刊记者 李百军 李永红
【来源】:《共产党人》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