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特别报道 正文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17期 作者: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2023-09-21 | 打印 | 字号:TT

  回顾历史,中华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一体,源自各民族政治上团结统一、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要进一步深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关联,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向心力、经济联结力、文化凝聚力、社会亲和力,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向心力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为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共同繁荣发展、共享现代化成果提供了政治保证,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向心力,充分发挥政治认同、政治秩序、政治资源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政治优势。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确保各族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让各族人民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更加主动地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坚定对国家的高度认同。要全面发展协商民主,完善协商民主体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这有助于在各民族中更广泛、更深入、更持久地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要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这有利于各族人民更直接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更充分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真切地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这体现了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民族工作原则,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济联结力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将使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产生更加强大的经济联结力,由传统的农牧经济和区域单元间的互补上升到基于合理分工基础上的经济互嵌和深度协作。

  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将有助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更好地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把各民族的经济生活纳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布局之中,进而推动各族人民更加公平地享有发展机遇、发展资源、发展成果。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将进一步促进各地区的产业升级、分工细化,增强分工协作的广度。同时,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考虑到民族地区是我国生态功能区的集中分布地,基于破解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需要,中央要继续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不断深化东西部协作,不断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切实保障民族地区的发展利益。民族地区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走好生态富民之路,真正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凝聚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凝聚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鲜明标识。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为各族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奠定共同的思想基础。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族人民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理想信念,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各族人民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不断提升人的文明素养和文明程度,实现人的现代化。要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各民族文化精华的时代化。同时,要注重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做好民族传统经典、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族音乐舞蹈的保护、研究、利用,实现在尊重差异中维护统一,在包容多样中熔铸一体。

  在推动平安中国建设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亲和力

  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是安邦定国的基石,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先决条件。推动平安中国建设为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亲和力,强化各民族团结统一的内在秩序提供了重要保障。

  推动平安中国建设,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这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国际舆论斗争的主动权,更有效地铸牢维护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要不断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这有助于在民族工作领域更好地守住意识形态阵地,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更好地迎接和应对外部世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等,推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工作迈上新台阶。通过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托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有助于把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更好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执笔人:马晓梅)

  责任编辑:何青芳


>>><<<
【作者】: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
【来源】:《共产党人》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