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特别报道 正文

吴忠市:石榴花开别样红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17期 作者:本刊记者 何青芳 汪晓慧 发布时间: 2023-09-21 | 打印 | 字号:TT

QQ截图20230921122007.png

  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金花园社区各族群众共度传统节日。

  秋日的吴忠,天高云淡,田畴似锦,处处洋溢着幸福美好的气息。多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汉、回、满、蒙古等各族群众手足相亲、休戚与共、相濡以沫、守望相助,谱写了团结共进的和谐乐章。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来到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金花园社区。看到各族群众和睦相处的场景,总书记高兴地说:“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他指出,“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声声话语暖人心房,殷殷嘱托催人奋进。3年来,吴忠市各族干部群众在自治区和吴忠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流交往交融为根本途径,描绘出一幅幅民族团结的动人画卷,民族团结之花在吴忠大地绚丽绽放。

凝心聚力  聚焦主线画好“同心圆”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在吴忠,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由来已久,各民族人民心手相牵的历史积淀尤为深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情厚谊愈加浓厚。

  1936年,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在这里建立,这是我们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最初实践,为吴忠播下了民族团结的“金种子”。

  岁月变迁,时序更替。吴忠市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歇。为进一步提升吴忠市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从2010年开始,市委、市政府着眼大局,立足长远,开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2016年、2021年,吴忠市先后两次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从探索形成“585”、“三个十”深化行动等创建模式,到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载体……一路走来,在吴忠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族群众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的“金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利通区金星镇金花园社区,“生活在这里,我们感觉很幸福”,不只是因为社区党支部想居民之所想、急居民之所急,让这个老旧小区改头换面焕发生机,更因为在多年的相守相伴中,居民们早已从“近邻”变成了“亲人”。

  在同心县最大的生态移民村河西镇同德村,来自县内东部山区3个乡镇11个村的6500多名移民群众,11年来,依托党的好政策,共同奋斗、携手并进,不仅摆脱了昔日靠天吃饭的苦日子,更实现了他们当年走出大山、过上好日子的共同愿望,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

  思想之光指明航向,落实为要让梦想成真。

  “要牢记‘国之大者’,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吴忠市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并在实践中得以全面贯彻落实。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列入“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和年度工作要点,市委常委会每年专题研究,围绕主线全力推动民族工作。

  ——确立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奋斗目标,创新出台“三带头”“四纳入”工作措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三察(查)一体”等内容。整合全市资源力量,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各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

  ——深入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将共同体理念融入党的建设、乡村振兴、精神文明建设、立德树人等各项工作,持续深化“细胞工程”,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进学校、进机关、进乡镇等“十进”活动,使之成为各族人民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成风化人 让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两组人物表现的是80多年前,各族群众送孩子加入红军队伍的场景。这记录的是80多年前的历史,同样也是今天同心人民跟党走、听党话、感党恩的生动写照。”8月31日上午,在同心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同心县工商联主席杨克斌正在向前来学习参观的党员干部介绍主题教育馆序厅正面的大型浮雕。在主题教育馆内,一幅幅照片、一件件老物件,讲述着同心县这片土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让党员干部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肩上的重任。

  如今,在吴忠市,这样的宣传教育基地和实践阵地有100多个,在凝聚全市各族群众团结奋进强大精神力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也是吴忠市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发力点之一。

  8月31日下午,同心县石狮中学“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2023年秋季“开学第一课”如期开课。学校操场上,同学们认真倾听同心县“薪火相传”老干部宣讲团用朗诵、快板、合唱的形式再现董存瑞等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光荣牺牲的故事,以及疫情防控期间同心县医护人员抗击疫情的故事。石狮中学是由福建、宁夏两地合建的“爱心”学校,20多年来,不仅为众多学子插上知识与梦想的翅膀,也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种子。石狮中学八年级一班的马莉娅说,听了宣讲团的爷爷们讲述先辈的英雄故事,了解到学校背后的故事,自己深深感悟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体会到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含义。

  讲好传承故事,构筑共有精神家园;赓续红色基因,谱写团结奋斗华章。吴忠市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移民文化等本土文化内涵,大力实施党员干部培元固本、青少年夯基育苗、各族群众凝心聚魂、社科理论正本清源“四大工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汉、回、满、蒙古等36个民族139万人心中,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共同的奋斗目标。

同心同力 齐绘共同发展新画卷

  走进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农家小院鳞次栉比,柏油马路干净宽畅,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家家户户窗明几净。弘德村居住着5600多名回汉群众,十多年来,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肉牛养殖、劳务输出、乡村旅游等业态,让移民群众增收致富,如今村里近1500户群众都过上了好日子。2022年弘德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2万元。村民刘克瑞说,从大山里搬到弘德村后,吃水方便了,孩子上学不用走很远的山路了,看病就医有医保能报销,现在一年的收入有10多万元,生活好多了。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吴忠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发展促团结,以团结促发展,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瓜果飘香沁人心,稻花香里话团结。初秋时节,青铜峡市叶盛镇蒋滩村,朝天椒种植基地万绿丛中点点红,“南果北种”设施大棚里木瓜、香蕉、莲雾挂满枝头……近年来,蒋滩村以特色产业为依托,探索乡村休闲农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旅游品质优良、综合服务提升的新农村。2022年,蒋滩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成为青铜峡市新晋村集体收入“百万村”,村民的钱袋子更鼓了,生活更好了,邻里之间更和睦了。

  漫步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南端的牛家坊村,各具特色的农家乐整齐排列于街道两侧,古色古香的民宿吸引游客竞相打卡,地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近年来,牛家坊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产业,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休闲娱乐、农事体验、农耕民俗、果蔬采摘为一体,民俗风韵和休闲娱乐相融合的特色业态。2022年,牛家坊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3万元。

  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如今的吴忠大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乡村到社区,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各族群众携手奋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向着“更好的日子”迈进。

  记者手记:

  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来到吴忠市,对吴忠市民族团结工作给予了肯定,并强调,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殷殷嘱托,指引航向;厚望如山,催人奋进。在采访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吴忠市各族群众的巨大鼓舞,感受到各族群众对总书记的衷心爱戴,感受到各族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决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自觉和团结奋斗精神。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吴忠大地上各民族相互融合、和衷共济、共同繁荣发展的和美画卷正是宁夏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生动体现,更是“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在宁夏各族群众共识共为中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如今,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宁夏各族群众,正心手相牵、同心同向奋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新征程上,必将奏响新时代宁夏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责任编辑:李 妍


>>><<<
【作者】:本刊记者 何青芳 汪晓慧
【来源】:《共产党人》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