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六个统筹” 全面推进新征程宁夏生态文明建设
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宁夏的意见》明确提出,新征程继续推进宁夏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六个统筹”的基本原则,即统筹全国大局和地方一域、统筹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和民族团结生命线、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统筹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统筹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统筹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六个统筹”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鲜活运用,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的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重要要求的贯彻落实;既是对宁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律的深刻总结,也体现了宁夏的生态定位和民族地区的实际。
统筹全国大局和地方一域
统筹全国大局和地方一域,要求宁夏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深刻把握整体和局部的辩证统一关系,立足全国看宁夏,跳出生态看生态,自觉从全局谋一域,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建设的“小齿轮”嵌入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齿轮”之中,把美丽新宁夏建设融入美丽中国建设之中,以宁夏一域出彩为全国大局添彩。
新时代十年来,宁夏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实施生态优先战略,自觉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时代重任,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通过“六权改革”等制度创新,增强黄河流域生态绿色发展活力,努力书写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黄河答卷”。但宁夏生态环境本底差、基础弱、欠账多,一些环保指标与全国差距大,需要我们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从全局谋划一域。把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国生态大局、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全局中来认识、谋划和推进。宁夏“一屏障两全境”的生态定位,意味着宁夏的生态环境保护绝不仅仅是我们一域的事,而是关乎全国生态大局的重大任务,要立足黄河流域全局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另一方面,要坚持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找准方位、把准定位,以一域服务全局。统筹推进黄河宁夏段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滩区治理、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加快推动贺兰山修山、整地、增绿,六盘山保林、涵水、固土,罗山固沙、造林、保荒,以“一河三山”生态坐标构建“一带三区”总体布局,塑造独具“塞上江南”特色的美丽中国建设宁夏板块。
统筹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和民族团结生命线
统筹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和民族团结生命线,要求宁夏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深刻把握改善生态环境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辩证统一关系。要贯彻中央要求,立足宁夏是生态脆弱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区”高度耦合的实际,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维护民族团结、增进民生福祉、凝聚人心民力。
新时代十年,宁夏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着力守护好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政治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三条生命线”,向结构要质量、向转型要效益、向创新要动力,奋力走出一条符合宁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但是,宁夏生态系统脆弱的区情没有改变,生态环境治理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生态治理能力和水平还不高;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还不够系统到位,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有待深化拓展。一方面,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线。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制定文件、出台政策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考虑。另一方面,要赋予生态环境保护、美丽宁夏建设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推动各民族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空间嵌入、文化嵌入、经济嵌入、社会嵌入、心理嵌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培育铸牢各族群众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建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要求宁夏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新时代宁夏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且正在继续证明,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构成和重要支撑,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反映高水平保护的成效,高水平保护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新时代十年来,自治区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系统整治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持续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力推进绿色转型,生态建设逐步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注重治标向标本兼治转变。但是,全区生态环境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需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一方面,要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牢固树立和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严守“三区三线”,严格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守住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底线;深入推进宁夏南部生态保护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宁夏贺兰山东麓水源涵养和生态治理项目2个国家“双重”工程项目。另一方面,要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领域绿色转型升级,做强做优“六新六特六优”产业,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高水平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围绕能源降碳加快推进新能源替代;多层次多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围绕减污降碳建设协同治理体系;引导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推进。
统筹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
统筹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要求宁夏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把握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系统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有打攻坚战的决心,也要有打持久战的耐心。重点攻坚有利于奠定协同治理的基础,协同治理有利于更扎实有效地开展重点攻坚。
新时代十年来,宁夏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但是,环保问题存量尚未清除、增量不断产生,生态环境保护基础工作仍然薄弱。一方面,要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关注的油烟、恶臭等污染问题,加快治理工业、建筑施工、交通运输以及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着力打造“静美宁夏”;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另一方面,要强化目标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加强工业、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领域工作协同;加快建立完善协同管理制度;整合环境污染排放与碳排放数据体系,推进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数据共建共享;建立多元参与行动体系,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全民教育计划,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干部培训体系。
统筹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
统筹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要求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把握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中,既要遵循自然界演化的内在规律,给予其充足的自我恢复、休养生息的时间空间,还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自然恢复创造条件和环境,加速恢复进程、提升恢复效能。
新时代十年来,宁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使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塞上大地由“黄”变“绿”、多姿多彩。但是,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还有一定程度的差距。一方面,要构建从山顶到河湖、从川区到山区、从城镇到农村的生态保护治理大格局,全要素加快生态系统恢复进程。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按照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遵循以水定绿、量水而行原则,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宜荒则荒,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培育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要推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有机统一。在植绿、治理、管护上持续用力,突出北部巩固提升、中部扩面增绿、南部护绿涵水,合理搭配乔灌草,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选择科学且行之有效的植被恢复模式和治理模式,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统筹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
统筹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要求宁夏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把握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常态化外部约束,必须做到内与外的有机统一。
新时代十年来,宁夏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层层压实责任,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立法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全区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断增强。但是,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尚未真正形成,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重道远。一方面,要打好体制创新突破战,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坚持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一体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制度集成、机制创新;认真落实“四水四定”原则,深入推进“六权改革”;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大对生态环境污染破坏行为的惩处力度,有效发挥司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用法治力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另一方面,要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执行的表率,不断增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建立多元参与行动体系,开展全民绿色行动,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新宁夏转化为全区人民的自觉行动,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
(执笔人:王丛霞,系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责任编辑:何青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