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特别报道 正文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且看振兴时 处处是生机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20期 作者:本刊记者 李永红 发布时间: 2023-11-10 | 打印 | 字号:TT

QQ截图20231110090729.png

灵武长枣喜获丰收。  图片由灵武市委宣传部提供

  金秋时节,层林尽染,果蔬飘香。行走在塞上大地,一个个美丽乡村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如诗如画,惹人心醉。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昨天的足迹观照着今天行进的方向,宁夏的乡村迎来了振兴的春天。

  精准定位,绘就增收美景

  走进灵武市崇兴镇中北村,村民马有才家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古桑树首先映入眼帘。苍劲挺拔的古桑树下,几名游客正在聆听马有才讲述古桑树的传奇故事,惬意十足。

  “现在在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上都可以定位到我们中北村,这两年外面的游客和需要桑葚的商贩会慕名而来,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桑葚等农产品的销售。”中北村党支部书记周洪刚说,以往村民自家种的桑葚都是靠走街串巷叫卖的,桑葚的保鲜期特别短,销售压力比较大。现在通过深化地名服务和两届桑葚大集的宣传之后,游客能够精准“定位”到村里的重要景点、公共设施等,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不仅大大减少了村民销售桑葚的压力,而且促进了村里特色农业、民俗旅游的发展。

  中北村自古得益于秦渠灌溉,碧野桑田,土地肥沃,农林产业兼备,桑树种植历史悠久,全村有百年古桑近40棵,分布在村道周围、房前屋后。马有才家这棵古桑树是中北村桑树里树龄最大的,古桑根基粗壮,体形硕大。初夏时节,树冠枝繁叶茂,像一顶巨大的绿伞,桑葚成熟后挂满枝头,果实或紫或红,紫里透黑,掩映在绿叶之中格外诱人。据马有才介绍,这颗古桑树每年能为他家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

  灵武长枣,果皮紫红、肉厚质脆、甘甜爽口,素有“十个一尺,十八个一斤”之称。走进灵武市东塔镇果园村万亩长枣基地,一棵棵枣树亭亭如盖,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一颗颗长枣挂满枝头,一阵风吹过,树叶像波浪一样涌动,一派丰收景象呈现在眼前。果园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分布着长枣树,树龄均达百年以上。村民赵柱家一棵200多年的长枣树,树冠如云,年产长枣300公斤以上,被灵武市命名为灵武“长枣王”。岁月不居,勤劳智慧的果园人通过打造灵武长枣示范园区,以科技创新提高优质枣果产量,延长鲜枣上市销售期,村民的收入不断提高。

  依托特色资源,挖掘地名故事,深化地名服务,一颗颗“幸福果”托举起了村民们美好生活的幸福愿景。

  整合资源,积蓄振兴动能

  提起石嘴山市平罗县黄渠桥镇,首先让人联想到的是爆炒羊羔肉、老豆腐、扁豆凉粉、糖麻丫等特色美食,尤其是爆炒羊羔肉更是以讲究的选材和独特的烹饪方式而闻名,成了南来北往的食客必尝的美食。

  黄渠桥镇是平罗县的北大门,109国道纵穿镇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历史沉淀让这座小镇自带“流量”、烟火味十足。然而,黄渠桥的发展不能只依靠一盘爆炒羊羔肉。“仅依靠一盘爆炒羊羔肉只能让游客短暂停留,发展深度还不够。”黄渠桥镇党委书记贺波说,黄渠桥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将特色美食品牌优势、红色文化优势、政策聚集优势融合起来。

  黄渠桥镇是具有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镇,是宁北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通过深挖红色教育资源建设的黄渠桥红色教育基地已成为红色爱好者、党政机关开展研学交流、进行红色产品研发的良好平台,每年吸引约1.5万人次在此开展活动。高标准重点小城镇项目的实施,使黄渠桥镇营商环境和居住环境同步提升,游客体验更加丰富。社会力量参与黄渠桥特色美食产业的势头不断增强,乡村旅游的活力日益凸显。

  背靠自然资源说文化,依托历史沧桑话人文。“黄渠桥镇近几年的变化很大,不仅生活环境更加整洁,而且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在黄渠桥镇生活了31年的马桂香告诉记者,保护环境、建设家园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清晨在惠农渠边散步的人多了,傍晚跳广场舞的人也多了。

  多元化的发展,既凸显了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的厚重,又为乡村振兴开辟出启示性路径……黄渠桥,不止有爆炒羊羔肉,还有稳稳的幸福。

  扮靓颜值,推进村兴民富

  “银云广纳天下客,河川礼迎万家人。”如果你还未去过银河村,想来通过这副对联便能对银河村略知一二吧。位于石嘴山市惠农区礼和乡的银河村,是黄河流经宁夏的最后一个村落,滨河大道依村而建,万亩湿地、天然红柳林、沙漠等自然景观集聚于此,如诗如画,别有一番天地。村口牌楼上的这副对联便是银河村发展定位的生动描述。

  走进银河村,村民热情友善,能充分感受到这里“礼迎万家人”的文明之风。

  清晨时分,朝霞洒向银河湾,一群候鸟从万亩湿地上空掠过,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纷纷按下快门,记录下乡村日出的美景。“银河村现在的好生态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换来的。”银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学锋说,20世纪80年代,村民为了生计开始在河滩地上放牧、耕种,湿地逐渐荒漠化。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村里这片河滩地的生态逐步恢复成现在见到的场景,村民开始主动爱护环境,好的生态吸引了成千上万只候鸟在此停留。

  优质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也吸引了众多游客。现在的银河村依托独特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以黄河草滩、天然红柳、湖泊湿地为主线,将乡村旅游、休闲采摘、湿地观光、特色农家乐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建设成集生态、休闲、娱乐、度假、康养为一体的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已成为银河村村民收入新的增长点。2022年,银河村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总产值达150万元,带动村民增收60余万元。

  责任编辑:李 旭


>>><<<
【作者】:本刊记者 李永红
【来源】:《共产党人》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