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特别报道 正文

奋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17期 作者:自治区党委统战部 发布时间: 2023-11-29 | 打印 | 字号:TT

17-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宁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图为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师生在石嘴山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开展主题活动.jpg

  宁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图为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师生在石嘴山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开展主题活动。

  宁夏是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的幸福地、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夏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宁夏,都对宁夏做好民族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提出了明确要求,寄予了殷切希望。自治区党委牢记领袖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担当起民族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维护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使命任务,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推动各项工作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引领各族群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一起想一起干。

  实施“四项工程”,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化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推动“四个共同”、“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实施党员干部培元固本工程。以“大学习、大讨论、大宣传、大实践”活动为牵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教育培训体系,作为各级党校、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必修课,在主题教育中开展“牢记总书记嘱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录制马克思主义“五观”慕课,编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手册》31万册,组织“百场万人”宣讲6800余场次,培养更多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明白人。实施青少年学生夯基育苗工程。构建“课堂教学、实践引领、氛围熏陶”一体化教育体系,开设“石榴籽”思政课,开展“寻找最强石榴仔”知识挑战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各族学生心灵深处。固原市连续28年组织学生徒步54公里祭奠革命英烈,被《人民日报》誉为“行走的思政课”。北方民族大学发起成立“西北高校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联盟”,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宣讲党的民族政策。实施各族群众凝心聚魂工程。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宁夏卷》,编发《石榴籽故事丛书》20万册,建设线上线下主题教育馆60余个。《山海情》等“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在全国展播,以“母亲河”“石榴籽”等为主题的民族团结故事在全区广泛传颂,动漫系列作品“小宁大讲堂”点击量突破1000万,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社科理论正本清源工程。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全区社科规划;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认定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举办中国民族研究社团第四届联合学术大会、“新时代民族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高层论坛,积极引导各族人民群众增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根脉在中华大地、血脉在中华民族的思想共识。

17-8 奋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银川市开通“民族团结号”公交专线。.jpg

银川市开通“民族团结号”公交专线。

  统筹“三区建设”,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坚持一切政策、资源、举措向主线聚焦,一体推进先行区、样板区、示范区建设,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以先行区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促进条例》,培育壮大“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地区生产总值10年跨越“三个千亿”大关,2022年经济增速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6年分别增长1.48倍和1.67倍,今年一季度、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7.5%、6.5%。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自2017年起连续保持Ⅱ类进Ⅱ类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7年突破300天,天蓝地绿水清、宜居宜业宜游成为宁夏的新名片。以样板区建设推动共同富裕。实施“六大提升行动”,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制村自来水、动力电、光纤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西海固摘掉“贫困帽”,闽宁镇从“干沙滩”变成“金沙滩”。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16.3%,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居中西部地区首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家底越来越厚实。以示范区建设凝聚共同发展合力。开展“今昔对比看变化、知史感恩共产党”等主题活动,引导各族群众深入了解自治区成立65周年,特别是新时代10年以来,宁夏在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10个方面取得的发展成就,深刻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各族儿女携手共进的力量优势,让“黄河水甜、共产党亲、总书记好”成为宁夏各族儿女最深切的表达、最深情的共鸣。

  构筑“六共格局”,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坚持“同”的主导,壮大“合”的主流,抓实“交”的过程,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3项计划,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居共学“融”出一家亲情。“插花”式安置123万移民群众互嵌交融,连续40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广泛开展“邻里节”等活动,组织区内3000余名中小学生与新疆、西藏等地中小学生“结对子”同上一堂课、同唱一首歌、同读一本书。共建共享“融”出一致共识。引领各族干部群众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全区5个地级市、20个县(区)创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县(区),涌现出“人民楷模”王有德、“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等先进典型200余人,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金花园社区“邻里一家亲”成为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生动缩影。共事共乐“融”出一体合力。完善“共同工作、共同劳动”的政策措施,各族群众同单位共科室、同园区共企业、同车间共班组是常态,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成为最普遍的生活方式。深化闽宁产业合作、人才交流,2020年以来累计开展劳务对接112次、带动就业10万余人。今年福建、宁夏两省区主要领导率团互访、召开联席会议、落实资金6.25亿元,助推闽宁一家人共圆复兴梦。

  运用法治思维,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以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着力点,立、改、废、调并举,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动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决定》,推动责任落实、工作落实、效果落实。认真落实合宪性合法性审查,建立民族政策法规评估机制,适时修改完善有关地方性法规,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差别化政策,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进一步促进民族关系和谐。

  强化系统观念,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基础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针对民族宗教问题交织、风险叠加的实际,坚持和运用自治区党委重大安全风险研判防控机制,实行周排查防范、月分析研判、随时调度化解,形成风险防控协同、监测预警、会商研判、决策评估、防控责任全链条,打好防范化解民族宗教领域矛盾纠纷、渗透破坏等风险隐患“组合拳”“主动仗”,见微知著、抓早抓小严防各类“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民族领域安全稳定。

  责任编辑:汪晓慧


>>><<<
【作者】:自治区党委统战部
【来源】:《共产党人》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