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特别报道 正文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赋能中卫市高质量发展

——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卫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洪海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8期 作者:本刊记者 李永红 发布时间: 2024-04-20 | 打印 | 字号:TT

截图20240420211203.png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只有从实际出发,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差异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让每个地区都各展所长、优势互补,赢得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围绕如何认识和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以及中卫市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问题,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卫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洪海。

  记者: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并加以阐释,传递出以新质生产力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请您谈谈如何认识、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马洪海: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我们党始终坚持运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指导不断变化的发展实践。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进行,必将带动经济发展的量变和质变,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新质生产力已经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新任务,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新要求,聚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并加以阐释,深化了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规律性认识,反映了我国经济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的现状,体现了新时代生产力演变规律和生产力升级方向,蕴含着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其中“新”主要区别于传统生产力,体现在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概念、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是以科学技术为手段,聚焦新兴产业、高科技行业、未来产业和现代化产业。“质”主要相对于“量”而言,主要体现在高效能、高效率、高质量,强调依靠知识力量、科技手段、数字技术和创新赋能达到生产提质增效。“生产力”主要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三个关键要素,要求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上全面创新,实现生产力驱动方式、作用方式、表现方式的全方位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深刻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和动力支撑,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和条件。中卫市将坚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自觉在思想上对标、在行动上对表,坚定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发展实践,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以科技攻关推进技术和业态模式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管理和制度创新,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能。

  记者: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请您谈谈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中卫市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还有哪些制约因素?

  马洪海:新质生产力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是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是未来产业的布局建设。中卫市坚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按照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聚焦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产业,聚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培育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新基建、新业态“四新”产业,加快提升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发展水平,着力建设有特色、有效益、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呈现出新质产业增速快于传统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2023年,中卫市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350亿元,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数字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57%和15.8%,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0%。

  产业和实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对标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我们面临“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双重挑战,产业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产业基础不牢、配套能力较弱、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倚重倚能”特征仍然明显,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还有差距。比如,2023年中卫市重工业比重达95.3%,其中冶金、电力、化工三大行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72.8%,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4.7%;主要工业产品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产品比重大,产品附加值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认真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优做强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以更大力度推动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记者: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您认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卫市应从哪些方面发力?

  马洪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是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发展实践,加快培育具有中卫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在新一轮竞争中开辟新赛道、构筑新优势、培育新动能、赢得主动权。重点在“五个体系”上加力提效。

  一是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引擎。坚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统筹推进自主创新、引进创新、集成创新,一体化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前沿技术引进转化、完善创新载体布局建设、深化东西开放科技合作,构建产学研用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增强新质生产力创新源头供给,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样品到产品、从“书架”到“货架”,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坚持产业兴市不动摇,围绕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强化外引内培、破旧育新、延链聚群,做好特色产业的“加法”、低端产业的“减法”、高端产业的“乘法”、落后产能的“除法”,加快发展以“新材料”为龙头的新型工业化,建设以“新能源”为引领的新型能源体系,打造以“新基建”为支撑的数字产业集群,培育以“新业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构建具有中卫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具有中卫优势的新质生产力增长极。紧扣国家所需、立足中卫所能,锚定政策导向发展基础,做好未来产业孵化培育,巩固拓展中卫产业位势和能级。

  三是加快构建高效发展体系,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基底。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落细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1+4”系列文件,坚决打好全域“四水四定”主动战、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加快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的美丽中卫。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入落实国家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新要求,实施节能减排“十大工程”,全力推进“三大行动”,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绿色转型,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本底。

  四是加快构建动力供给体系,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在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方面,持续用力推进“六权”改革、营商环境、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做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力、相向而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内部生态。在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方面,深化东西协作、创新西部合作,加强与黄河“几字弯”、能源“金三角”等毗邻省区合作,推进投资、贸易、资金、要素、人员进出便利,鼓励支持更多企业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更好地服务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五是加快构建人才工作体系,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保障。聚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通盘考虑、系统谋划、高效贯通抓人才的工作体系,建强全周期的育才、引才、聚才、识才、用才、护才机制,全链条做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打造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企业家队伍、高素质人才队伍、新型劳动者队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张筱


>>><<<
【作者】:本刊记者 李永红
【来源】:《共产党人》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