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聆听盐池大地民族团结的历史回响
盐池县深挖红色资源,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打造特色品牌赛事,成功举办2024全国徒步大会暨第三届“长城·红色盐池健康行”活动。 盐池县委统战部供图
革命老区盐池县地处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处,素有“西北门户、关中要冲”之称。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交融的地带。如今,在这片沃土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17万盐池各族儿女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凝聚起全社会昂扬奋进的精神力量,鼓舞着新时代奋斗者的前行脚步。
红色基因代代传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西征解放盐池,建立了宁夏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红军在盐池的革命斗争中,曾发生了无数感人的故事,盐池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李塬畔革命旧址、萌城战斗旧址等一大批革命遗址遗迹给这片红色沃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传承红色基因,盐池县充分挖掘红色资源,陆续建成盐池县革命烈士纪念园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盐池县革命烈士纪念园位于盐池县城南花马寺国家森林公园内,占地400余亩,建成后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纪念园内有革命烈士纪念馆、解放广场、解放纪念碑、红军陵、苏维埃纪念馆、毛泽民纪念馆等多个场馆。革命烈士纪念馆主要展陈了毛泽民生平、《王贵与李香香》创作纪念地、苏维埃政府办公旧址、盐池城区消费合作社、元华工厂车间等内容,通过实物、图片、文字、雕塑、油画、多媒体资料、模型等,还原了边区军民大生产的场景,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全景式再现了从盐池解放到全国解放13年间的光辉历程。近年来,纪念园每年接待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青少年学生研学活动上百场次、约30万人次。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解放纪念碑上,前来研学的学生们已经在学唱:“天是我们的天,地是我们的地,我们的天地同胞,岂容小日寇欺?生产支前线,参加打盐队,嘿,参加打盐队!”这首《打盐歌》,是1941年秋八路军120师359旅的指战员们在盐池开展大生产运动时创作的。据不完全统计,从1939年到1943年5年间,从三边盐池运出的食盐约有126.3万驮,合计约12.6亿公斤。这些食盐被通过各种渠道运往周边国统区,换回粮食、布匹、药材、通讯器材,对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缓解陕甘宁边区经济困难,为边区建设和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除了食盐,盐池的皮毛、甘草等物资也是当时陕甘宁边区重要的经济支柱和财政来源。“毛主席头戴的这顶毡帽,就是当年盐池元华毛纺织工厂生产的……”讲解员杨蕙丛为前来研学的学生们认真讲解。1942年到1945年,元华工厂先后为陕甘宁边区和前线战士生产毛毡、毡帽、草鞋等12万余件,有力地支援了抗战和边区经济建设。这一时期,延安许多军民头上戴的毡帽、身上穿的毛衣、皮袄,晚上盖的被胎大多都来自盐池的元华工厂。80多年过去了,盐池元华工厂的旧址已成为非遗项目手工地毯的生产基地,新“元华”手工仿古地毯、工艺挂毯、各式坐垫、羊毛羊绒纺织等产品继续绽放时代光彩。
长城内外添新绿
初夏,来到盐池县城西15公里的高平堡,古长城遗址就在脚下延伸,小野花躲在草丛里眨着金黄的眼睛,远眺长城内外的青绿山河。“胡盘河朔千营月,兵拥长城万灶烟。”明代三边提督王琼的《驻兵花马池》一诗记录了当年长城脚下花马池的边关风貌。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熔铸着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轨迹。
宁夏的长城遗迹遍布5个市19个县(市、区),总长度达1500多公里,有着“六朝长城”之称。尤其是盐池县,有着“中国露天长城博物馆”的美誉,县域内有隋明长城4道,长259公里,沿线散落布局23座古城堡,169个墩台、烽燧。位于盐池县城北的长城关,是万里长城中唯一以“长城”命名的关隘,宁夏长城博物馆便坐落于此。
走进宁夏长城博物馆,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每一道关隘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每一道烽燧都诉说着往昔的烽火硝烟,讲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进故事。在这里,通过细致观察石杵、长城遗址等展品,深入了解长城建造的独特方式;通过现代科技生动再现烽火狼烟的场景,亲身体验长城在抵御外敌入侵时所发挥的关键作用;通过聆听讲述,了解到长城不仅发挥了抵御外犯之敌、维护边疆安全作用,更是多民族交流融合的纽带。
宁夏长城博物馆馆长崔明丽指着长城关一侧的古迹告诉记者:“被围起来的这段古长城遗址,是明代边防军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蒙关市的重要通道。修建长城不是为打仗,而是为了不打仗。正是因为长城内外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才有了祖国的辽阔疆域。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壮大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近年来,盐池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载体,在保护好长城的基础上,推动长城文化与城市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融合发展,连续多年举办“长城民俗嘉年华”、环长城全国自行车赛等大型活动,打造长城观光游、乡村体验游、非遗研学游等特色旅游线路,使得“游长城古迹、赏金秋胡杨、浪草原美景、受革命教育、品滩羊美食”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陕甘宁蒙周边各族群众慕名而来,在长城边露营,看塞外风光,赏长城星河,尝盐池滩羊,追忆塞外烽烟,观赏《盐州胡旋》,为古老长城增添了时代色彩,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繁荣。
文化浸润产业兴
在盐池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绽放出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正以一种蓬勃的姿态,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盐池县长城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城书画摄影展厅内,一幅幅书画作品和一张张摄影作品,以艺术形式诠释着长城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展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图景。绘画作品《蒙汉互市图》再现了古时盐池蒙汉人民频繁互市的繁荣场景;书法作品《送卢潘尚书之灵武》用笔墨描绘了黄河两岸塞上江南美丽富饶的景象,反映了移民开发引黄灌溉的历史;摄影作品《盐池生态》通过旧貌新颜的对比,反映了盐池县坚持生态立县,将“黄沙窝”变成“绿家园”奋斗历程……
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群众的生活,盐池县依托盐州古城4A级旅游景区,在长城关二三楼打造了600平方米的文化展示空间。围绕“命运与共·长城永在”主题,通过“同源共生”“多元共融”“和谐共创”“繁荣共享”“时代共进”五大主题展区,集中展示书法、绘画、摄影及非遗作品。
“展馆开放以来,已接待大中小学生、群众参观学习8万人次。今年,我们将展馆升级打造为吴忠市和福建泉州市共建展馆,推动闽宁文化深度交融、协作成果广泛传播、交流交往迈上新台阶、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盐池县委统战部张倩说。
在三楼展厅,一幅15米长的滩羊裘皮美术画长卷,将56个民族的服饰呈现得栩栩如生,这幅画作由自治区非遗传承人周永红用滩羊二毛皮手工制作,取名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在宁夏盐池美雅滩羊裘皮有限公司的滩羊二毛皮非遗传承馆,记者见到了自治区非遗传承人周永红。聊起《中华民族一家亲》这幅巨作,周永红自豪地说:“滩羊皮是宁夏五宝之一,盐池又是中国滩羊之乡,选取当地的滩羊二毛皮制作成画,我觉得很有意义,要将这种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在周永红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妇女同胞加入二毛皮技艺的传承中,手工制作的披肩、家居饰品等二毛裘皮系列产品不仅畅销全国,更远销海外。滩羊二毛皮制品,让她们走上了致富路,也提升了“盐池滩羊”品牌的附加值。
文化的力量如春雨般滋养中华大地。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盐池县依托中国滩羊之乡国字品牌,把滩羊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延伸产业链,形成了集研发、种养、加工、营销、文化、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盐池滩羊”累计荣获“国字号”荣誉30余项,品牌价值达106.82亿元,全产业链年产值达80.1亿元,滩羊养殖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对群众增收贡献率达80%以上,已成为推动全县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强力支撑。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已深深融入盐池人民的血脉。从共居的和谐邻里到共学的思想交流,从共建的奋斗场景到共享发展硕果,从共事的拼搏舞台到共乐的多彩生活,文化浸润无处不在,在时代的回响中迸发出更加持久的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李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