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聚宁夏】创新“345”柔性引才工作机制 找准错位发展新路径
宁夏和兴碳基材料有限公司搭建人才工作平台,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吴忠市委组织部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吴忠市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终紧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重点学科建设需要,坚持“人才+”思路,积极探索柔性引才错位发展新路径。坚持把科技攻关、技术服务、学科建设作为“三大主攻方向”,强化签协议、建平台、立项目、聘专家“四项举措”,大力实施“五个一百”工程(引进100个团队、建设100个平台、特聘100名专家、解决100件难题、带培100名人才),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345”柔性引才运行机制。先后组织实施人才合作项目76个(其中科技攻关类4个、技术服务类48个、学科建设类24个),吸引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在吴忠市创新创造,推动人才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不断注入澎湃动力。
坚持问题导向,瞄准“三大主攻方向”精准点题
全面梳理、研究确定技术难题清单,精准引进大院大所高端人才团队,重点从科技攻关、技术服务、学科建设3个方面靶向发力。聚焦难题科技攻关。每年遴选1~2个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采用组织部门+科技部门+产业部门+实施主体+团队“五位一体”模式,引进创新团队与本土科研团队集智攻关。坚持“院校企地”四方贯通、联合发力,以“人才+项目”的形式,搭建创新创造优质平台,推动解决化工生产工艺改进、土壤盐渍化治理、酿酒葡萄绿色生态栽培等难题。围绕产业技术服务。紧扣“六新六特六优+N”产业发展需求,采用引进团队+建设平台+转化成果+培养人才“四位一体”模式,先后组织西鸽酒庄等70多家用人单位,与院(校、企)人才团队签订技术服务协议,设立专家(博士)工作站,开展肉牛产业种养一体化、亚麻籽育种与脱胶、大青葡萄高效优质栽培等关键技术服务272项。紧扣民生建设学科。紧盯教育、医疗卫生领域短板弱项,采用引进团队+帮建学科+带培人才“三位一体”模式,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团队,支持创建名医名师工作室、领衔重点课题研究,与中央博士服务团成员、吴忠市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郝盼盼签订柔性引才协议,其带领团队破解SGLT-2抑制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愈后影响难题,填补了吴忠市医学科研空白。
突出务实管用,用活“四项工作举措”稳步破题
重点用好区内优势院校、优质平台、优秀专家,通过签协议、建平台、立项目、聘专家“四项举措”,确保“所引即所需、引入即使用”。签协议定人定事。认真总结柔性引才工作经验,把签定协议作为柔性引才必经程序,明确责任义务,实行契约化管理,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目前,已与宁夏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江苏大学、淮阴工学院等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团队76个、专家231人,其中区内专家占比达到65%以上。搭平台聚才育才。充分发挥人才载体平台辐射带动作用,按照“六有”标准(有领衔专家、有人才基础、有场地设施、有经费支持、有管理制度、有攻关项目),筛选打造市级人才工作室50个,建成自治区级人才载体158个,结成“师徒帮带”152对,培育本土技能人才245人,与现有院士工作站、人才小高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协作,构建聚才育才的核心阵地。立项目扶持支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出台人才引育用服“19条激励措施”,对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团队给予10万元~50万元经费支持,对攻关重点产业关键技术难题的团队最高给予100万元资助。柔性引才“五个一百”工程实施以来,累计落实引才项目资金1200余万元,撬动各类人才投入近5000万元。聘专家持续接力。着眼弥补有关领域人才智力不足的短板,从与吴忠市有稳定合作关系的创新团队、吴忠籍在外人才中,遴选主持科研、工程项目或拥有重大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发明、专利等业绩的高层次人才,聘任“特聘专家”25人、组建专家智库8类63人,助推吴忠市清洁能源、特色农牧业等产业迸发新活力、形成新优势。
注重聚势赋能,对标“五个一百”合力结题
紧扣打好助企纾困、稳岗就业、作风建设等稳增长促发展“六场硬仗”,坚持产业导向、需求导向、市场导向,吸引各类人才,聚合各方力量,推动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创新产业更新。整合挖掘吴忠市教育、科技、人才资源,重点围绕数字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实施产教融合专业建设项目,建成奶业产业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靶向培育产业适配人才。截至2024年,吴忠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连续两年领跑全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1.4%,金积工业园区建成全区首个食品深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特色产业更强。每年拿出1000万元支持柔性引才项目,定期进行绩效评估、地毯式监督检查,推行项目首席专家负责、组织部部长领办、引进团队回访“三项机制”;滩羊产业人才引育、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引育等一批项目落地见效;我国首例体细胞克隆良种滩羊“天天”在吴忠诞生;“吴忠牛乳”等27种产品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优势产业更优。始终着眼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构建招才引智、成果转化等平台,企业出题、高校答题,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融合”。2024年全市实施人才项目、科技项目共211个,转化科技成果30项以上。一批创新团队“揭榜挂帅”,提取高纯氦气、电锌生产工艺等关键技术步入全国领先行列;研发的全日粮饲料制备机等高新技术产品占据西北地区同类产品70%以上的市场份额。
责任编辑: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