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持续建设“四个品牌” 创新落实国家“三项计划”
闽宁协作成为促进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图为盐池县狮城宁好电商基地“山海情”巾帼直播间。 闫院平/摄
宁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民族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实际,坚持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以落实各族青少年交流、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为牵引,区内创造山川、城乡共济交融条件,区外拓展东西合作、闽宁协作流动促融内涵,着力培育“红石榴”青少年交流、“一家亲”互嵌式社区、“山海情”双向就业、“中华情”旅游促融4个特色品牌,不断拓宽交往交流交融实践路径,推动构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拓展平台载体,促进“红石榴”青少年交流
课堂共学融入日常,组织32.6万名师生共上“开学第一课”,连线全国12个省区举办“云端课堂促‘三交’ 籽籽相拥心向党”学习课程,从娃娃抓起根植“石榴籽”情怀。实践研学交融互鉴,推广固原二中“行走的思政课”,携手福建省举办“闽宁花儿手拉手”等活动2000余场次,开展“宁港澳台一家亲”等活动,吸引5.3万名学生参与,联合沿黄省区开展“同饮黄河水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营活动,引领区内区外青少年双向奔赴。结对互学增进感情,组织70余名来宁求学大学生与当地居民结亲互助,开展“城乡少年手拉手 石榴花开共成长”示范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大学近千名学生组团到社区、乡村宣讲2000余场次,在互帮互学中结下深情厚谊。
坚持插花融居,构建“一家亲”互嵌式社区
建设80多个金花园、长城花园式互嵌社区,对标“铸牢”要求推动69个完整社区试点建设,123万移民群众互嵌交融。提质社区服务,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社区服务清单体系 提升全区社区服务水平的意见》,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三个清单”,银川市金凤区黄河东路街道颐和城府社区“籽籽同心 乐享颐和”社区提升改造、西夏区文昌路街道共享社区“石榴籽红 共产党亲”结亲互助项目入选全国试点。丰富社区活动,宣传、统战等7部门联合印发工作方案,常态化推进文体科普进乡村(社区),经常性开展“社区邻里节”“我们的节日”“村BA”等群众性活动,引导各族群众乐在一起、越融越亲。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对“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给予肯定。
注重互利共赢,促进“山海情”双向就业
做实“请进来”,乐在宁夏、兴业塞上,建设闽宁产业园12个,打造闽宁乡村振兴示范村119个,在宁稳定经营的闽籍企业(商户)近6000家,带动就业10万多人。引领“走出去”,融在当地、创业致富,全区建立劳务工作站88个,持续开展有组织、定向化、技术型劳务输出31.8万人,在闽常年稳定就业超过5.5万人。闽宁协作促进跨区域双向就业,成为东西全面协作、山海共同富裕、促进深度“三交”的典范,引领东西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闽宁镇“深化闽宁协作 共叙山海情深”经验入选国家民委《正确民族观实践典型案例汇编》。
深挖特色资源,深化“中华情”旅游促融
升级“二十一景”,实施旅游景区铸魂提质三年行动,打响闽宁新貌、丝路古道、科创宁东、红色六盘等特色文旅品牌,开发5条以“铸牢”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走进宁夏。提质乡村旅游,实施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重点打造28条乡村旅游线路和25条休闲农业线路,涌现出以西吉县龙王坝村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促进民族团结典型示范村。打造文化精品,培育水洞沟《北疆天歌》、贺兰山漫葡小镇《看见贺兰》、青铜峡黄河大峡谷《黄河谣》等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艺作品500余部,电视剧《山海情》全国热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宁夏故事深入人心。
(执笔人:徐向春)
责任编辑:闫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