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宁夏在全民族抗战中的战略地位与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广泛影响下,宁夏军民同仇敌忾、坚持抗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不可摧,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宁夏在全面抗战中的战略地位
抗战时期,宁夏东临绥远,北接外蒙,西南与甘肃相连,东南与陕甘宁边区为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宁夏是保护西北的前沿阵地。守住宁夏,便关死了日本侵略者进攻西北的大门,日军南进兵力也将受到牵制,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全中国的战略计划都会受到影响。宁夏是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重要屏障,与边区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保卫宁夏,即保卫陕甘宁边区。宁夏还是西北国际运输线的战略支点。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北地区开辟了一条经新疆、甘肃、宁夏等省数千里长的国际运输线,即绥新公路和西兰公路,90%以上的苏联援华物资经由该线运到抗日前线。宁夏西北部的额济纳旗紧邻河西走廊,是绥新公路与西兰公路的要冲;南部六盘山周围数县,则是西兰公路的必经之地。这两条通道是抗战的“生命线”。若宁夏沦陷,通道被阻断,全国抗战大局必受不利影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宁夏抗日救亡活动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宁夏国统区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秋,中共中央派张子华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代表身份来宁夏做马鸿逵的统战工作。其间,张子华也在各界人士中广泛开展统战工作,宣传抗日救亡和我党的主张,为恢复和建立宁夏地下党组织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中共宁夏工委点燃了抗日救亡活动的星火。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宁夏工作委员会,加强党在宁夏的工作。中共宁夏工委成立后,很快打开工作局面。一方面,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在中共宁夏工委的领导下,以进步教师和青年学生为主,在黄河两岸、宁南宁北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活动。其中,“宁夏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和“后方抗战服务团”影响最大。“宁夏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最初为宁夏省立实验小学教导主任杨文海、教师薛嵩山等成立的“西北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并制定“团章”“团员守则”,编写团歌,发布了“告西北同胞书”等。规定团员必须遵守组织纪律,做到“三要、三不做、三不怕”,即要服从组织决定、要保守组织秘密、要忠心耿耿为抗战和战地服务,不做亡国奴、不做汉奸、不做顺民,不怕苦、不怕难、不怕牺牲。1938年1月,“西北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正式更名为“宁夏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简称“少战团”。宁夏工委书记李仰南到实验小学后,积极支持和指导“少战团”的工作,“少战团”人数迅速增加到100多人,先后组织了宣传队、歌咏队、剧团,通过漫画、演讲、街头壁报、唱抗日歌、演抗日戏等形式开展抗日宣传,并两次徒步到各县宣传,历时3个月,走遍了全省各主要城镇,带动全省各地纷纷成立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1938年1月,杨一木到平罗黄渠桥第二完全小学后,团结爱国师生,组织了“后方抗战服务团”,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其抗日救亡活动内容丰富、声势浩大,产生了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广泛争取和团结进步人士。宁夏工委积极争取、团结进步知识分子及其代表人物,发展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许多进步人士与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在危难时挺身而出掩护党的地下工作人员,许多党员在进步人士的掩护和帮助下,安全返回陕甘宁边区。同时,宁夏工委还大力培养革命骨干力量。从1938年春开始,宁夏工委先后选送孟长有等多名优秀青年,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校和边区中等学校学习,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党联系群众的纽带。
盐池县为抗战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盐池县是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门户和前哨阵地。毛泽东同志对盐池县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视,他曾深刻指出,“定(边)盐(池)失则边区失去了西北门户”。
盐池县是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抗战时期,盐池县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把一个极端贫困落后的地方建设成为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1941年5月1日在《新中华报》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提出,在抗日民主政权机构中实行“三三制”原则。为了贯彻“三三制”原则,1941年盐池县进行第二次民主普选,针对共产党员占比多的状况,县参议会5名常务议员中3名共产党员退出1名,补选1名非党人士;县政府委员中10名共产党员退出7名,补选5名非党人士。“三三制”原则的实行,使各级政权真正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调动了全县人民的抗战积极性。
盐池县是陕甘宁边区的经济中心。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国民党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发生极大困难,到了“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的地步。为了克服困难、坚持抗战,从1942年开始,盐池军民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盐池县积极领导群众开荒种地,粮食产量逐年增长,每年上交公粮至少2200多石(合110多万斤),为解决抗日军民的吃饭问题贡献了力量。大力发展畜牧业和纺织业。其中,元华工厂贡献最大。从1942年到1945年,元华工厂制作衣胎、被胎、绒帽(毡帽)、毛毡、军用毛毯等共计12万多件,有效解决了抗日军民的穿衣问题。毛泽东同志曾夸元华工厂办得好。食盐在陕甘宁边区经济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边区的主要外贸商品,食盐收入成为边区财政的主要收入,有效解决了边区的财政困难。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定(边)盐(池)是边区的经济中心。”
(作者系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