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特别报道 正文

【才聚宁夏】优化政策体系 激发创新活力 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19期 作者:中共银川市委人才工作局 发布时间: 2025-09-30 | 打印 | 字号:TT

屏幕截图 2025-09-30 160455.png

举办2025年“凤鸣湖城”招才引智大会暨产业人才双选会,为“科技副总”“周末工程师”颁发聘书。 银川市委人才工作局供图

  近年来,银川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扎实推进“才聚宁夏1134行动”,坚决落实“强首府”和人才兴市战略,高标准建设“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城”。实施银川“人才兴市30条”,健全完善“1+1+N”人才政策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不断优化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环境。工业级3D打印技术产业化应用实现“零的突破”,小牛全自动串焊机等技术“打破壁垒”,银利电气特种变压器等“上天入海”、嵌入“国之重器”,一系列首创性、标志性科创成果相继问世。近两年,留银就业创业青年人才突破14万人,全职引进硕博人才连续3年翻番,全市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先后4次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紧盯需求优化政策体系,激发人才创新原动力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银川市坚持问需于发展、问需于人才、问需于用人主体、问需于基层一线,先后制定出台政策文件16个,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人才创新潜能,人才政策创新、集成、供给、落实更加精准有效。

  建立“双轨制”人才评价体系,着力解决人才评价与使用错配问题。通过“问东家、问专家、问大家”,建立“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双轨制”人才认定标准,更加注重人才的履责绩效、创新成果、实际贡献等,树立全新人才评价导向。聚焦科技创新、技术技能等8个重点行业领域分类设置专属人才评价指标,将企业“首席工程师”“首席技师”等纳入高精尖缺人才认定范围,破除“四唯”弊端,使产业技能型人才也有机会享受高精尖缺人才政策和优厚待遇。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逐步扩大职称评审自主权,授权用人单位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实现“用人”与“评人”有效衔接,让人才评价更符合实际、更有说服力、更加科学精准。

  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着力解决科技人才不足问题。构建与自治区人才培养工程有效衔接、互为补充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计划、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凝聚计划和“凤城工匠”锻造计划,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中设立科技人才专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引导)专项,推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切实提升科技人才获得感。构建梯次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支持园区、企业创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科研工作站,宁夏兴源达农牧有限公司、宁夏隆基宁光仪表股份有限公司等1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相继获批,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与创新,吸引和培育了一批青年科技人才。

  建立“一产一策”支持机制,着力解决产业人才政策供给不精准问题。按照“既有政策打包支持、特殊政策量身定制、重大项目按需配套”的思路,出台《关于加大算力产业人才引育的若干措施》等人才政策,精准靶向施策,强化“产业+科技+人才”联动效应。聚焦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银川市“三都五基地”和“四新”产业发展布局,六盘山实验室成功落地银川经济开发区,争取自治区特色人才项目支持建设葡萄酒、工业蓝宝石等重点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吸引集聚工程师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技术攻关的双赢局面。

  立足发展优化引才方式,增添创新创业新动能

  银川市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精细梳理产业人才现状和短板弱项,制定出台柔性引才综合性政策,面向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选聘“科技副总”“周末工程师”,用人才“外援”破解企业创新发展难题。按照“专业对口、人岗相适”原则,引进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专家学者到园区和市直部门挂职,引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院士专家建言献策,为银川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专家智库。

  聚焦青年人才引进,启动实施“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聚焦本地青年学子留银,先后举办“筑巢引凤”“引凤归巢”“凤鸣塞上”等系列招才引智活动,分级落实本科、硕士、博士引才补贴,用真情实意、真抓实干招引人才。聚焦鼓励宁籍学子回银就业创业,每年抢抓春秋两季“黄金期”组织赴北京、西安、兰州等地开展“组团式”引才,组织“宁籍学子回乡行”“双一流高校优秀大学生暑期实践”等活动,引导宁籍学子向银川加速集聚。在编制引才上寻求突破,设立人才专项事业编制,通过“定向配编”“带编入企”等方式,为重点领域“人才断层”的事业单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政聘企用”方式向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型企业输送高层次人才。

  强化乡情引才,摸排建立宁籍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举办首届宁籍优秀人才“回故乡建家乡”活动,邀请百余名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建言献智、共商合作,组织开展项目推介、需求洽谈、技术成果对接等活动,加速形成“人才回归、技术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的良好局面,激活宁籍优秀人才回故乡建家乡“一池春水”。

  着眼服务优化人才环境,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坚持把解决困扰各类人才急难愁盼问题摆在突出位置。紧贴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保障等重点环节和关键小事,按照环节最简、材料最少、时限最短标准,制定人才发展需求及时响应快速办理机制,大力营造爱才识才敬才浓厚氛围,“来银川·才无忧”品牌越擦越亮。

  撬动金融机构支持优势。设立2000万元“银川英才”风险缓释基金引导金融机构提供增信担保并加大信贷投入,设立1000万元“银川新星”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和科创团队发展。累计为6家高精尖缺人才领办的科技型企业提供最高500万元无担保低息贷款、对2家初创企业提供股权投资等金融支持。

  搭建“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在市民大厅设立项目投资、企业注册、人才服务等公共平台,在银川市委人才工作局设立“来银川·才无忧”服务专区,着力推动高效办成“人才服务一件事”,做到人才政策应享尽享、人才需求应办尽办、人才事项办就办好,各类人才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构建多元化人才住房体系。通过“人才驿站+人才公寓+共有产权房+购房(租房)补贴+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多样化保障形式,打造来银找工作有“一张床”、入企就业青年人才有“一间房”、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有“一套房”的全链条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全市累计建设各类人才公寓、人才驿站、共有产权房、可售型人才房等8000余套,全年可为近万名人才提供住房服务。

  责任编辑:李妍


>>><<<
【作者】:中共银川市委人才工作局
【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