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强调,要“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有序拓展空间场域
做好顶层设计,推进全区各民族人口融居。构筑好物理空间。进一步完善自治区和各市(县、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好城乡建设整体布局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合理布局城市群、大中小城镇;继续以社区、村组为基础单元,以插花方式统建农房、销售集中住宅小区、分配保障性安置房、生态移民和拆迁安置区;统筹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和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精细化打造集休闲、娱乐、应急等服务于一体的活动阵地,创造好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构筑好社会空间。在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科学、文化、技术等人文环境和政策、制度、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等社会环境上,创新方式方法,综合施策,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切实增进文化认同
引导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做好文化共创。深入挖掘和运用各民族在宁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史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等方面的历史底蕴,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等蕴含的精神内涵,在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认同上探索创新有特点、有内涵、有影响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宁夏实践。做到文化共有。在全区大力推广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行动,积极创作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体现各民族融合、展现现代文明的精品力作,组织开展好“文化大篷车”“文艺轻骑兵”“红石榴”小分队宣讲和“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举办市民公益文艺培训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各族群众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各方面。做实文化共传。持之以恒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浸润行动,全方位传承好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立体化展示好民族大团结、拼搏奋斗故事,让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持续夯实经济基石
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团结奋斗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因情施策、加强协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高水平办好中阿博览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进“六新六特六优+N”产业发展,统筹推进“两化一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凝聚人心的物质基础。凝心聚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深化“技能宁夏”“创业宁夏”行动,稳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等措施,千方百计促进各族群众就业增收;全力实施好“民生工程”办好民生实事,深化教育质量、健康水平、社保扩面等提升行动,进一步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分层分类加强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兜住兜牢兜准民生保障底线,让各族群众共同沐浴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阳光。
高效提升治理水平
注重构建亲密互动的“生活共同体”,通过社会服务的精准供给和基层治理的有序和谐,营造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社会环境。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发挥好社区连接社会、政府与家庭的重要桥梁和就近服务优势的关键载体作用,着力建强基层党组织,加强社区民生保障服务,完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配强基层一线力量,建立阵地坚实、流程规范、人员齐备的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推进“政府+行业+社会组织+群众”共同发力的互嵌式社区建设,畅通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最后一公里”。强化法治保障。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领域政策法规体系,依法处理民族事务、管理宗教事务,坚决守牢意识形态阵地,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工作纳入全区各级各部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巩固发展宁夏平等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
广泛凝聚心理共识
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进一步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深化对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认知,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引导全区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将民族之间的差异与多样性统一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局面。全力增强“五个认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自治区党委关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植入心中、融入血液。增进各民族情感相亲。统筹社会教育、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持续打造“石榴籽课堂”“近邻+”服务模式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让全区各族群众相互尊重、包容差异,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执笔人:闫建铭 刘洁)
责任编辑:何青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