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竞开“石榴花”
西吉县龙王坝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蹚出了一条以乡村人才培训带动乡村旅游、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自治区党委网信办供图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一部宁夏史,就是一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宁夏大地多元文化交流碰撞,各族群众齐心协力,携手开发出富庶的鱼米之乡。
风光旖旎添新韵,塞上江南今胜昔。如今,宁夏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以实际行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共同书写着宁夏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乡村振兴展锦绣
黄河之水奔腾不息,六盘山脉巍峨耸立。曾经“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贫瘠而沉寂,如今,各民族同胞携手并肩,几代人接续奋斗,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各民族共同承载梦想与幸福的美丽家园。
“吃水困难,道路泥泞,遇到下雨天出不了村”,这是过去的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的真实写照。如今的龙王坝村,目之所及皆是美景,宽阔平坦的道路四通八达。近年来,龙王坝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坚持“生态休闲立村、研学培训育村、休闲旅游活村”的发展思路,蹚出了一条以乡村人才培训带动乡村旅游、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农村变景区,农民变导游,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龙王坝村先后与区内外40余家高校(党校)、国企、媒体、行业组织合作,共建教学、实训、写生、研学、培训、疗休养基地以及产业学院和乡村振兴观察点,向着“五个振兴”全面拓展培训业务,努力打造具有宁夏特色的乡村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多产联动,带动了乡村旅游和民宿快速发展。
从贫困小山村到可以吃饭、住宿、赏景的农家乐,再到集产学研为一体的乡村振兴培训学院,龙王坝村破茧成蝶,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组部和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一块块熠熠生辉的奖牌都印刻着龙王坝村各民族团结奋斗、砥砺前行的足迹。
紧挨六盘山红军长征旅游区的杨家店村,全力打造集感受农家生活、品尝地方美食、欣赏田园风光、体验民俗风情于一体的美丽村庄,凭借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为乡村振兴增添动力。
走进杨家店村,绿水青山环抱的村落犹如一幅美丽画卷,红军雕塑、五角星装饰、红色墙绘随处可见,处处彰显着深厚的红色文化与自然生态的完美融合。杨家店村以“红星闪耀杨家店·六盘山下红军村”为主线,巧妙融合红色文化与绿色理念,推动红色精神传播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开创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如今,杨家店村正稳健行进在红色旅游的发展道路上,已然成为六盘山下一颗璀璨的明珠。
乘着乡村旅游的东风,六盘山下一个个小村落脱颖而出,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果的一个窗口。各民族兄弟共同谋划、携手前行,倾情书写着六盘山下的“诗和远方”。
福建省厦门市大同小学支教老师张春燕为闽宁镇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员工的孩子们进行阅读辅导。 自治区党委网信办供图
山海情深传佳话
闽宁情深,跨越山海。宁夏和福建两省区的深厚情谊跨越2000多公里,将两地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一段山海情深的佳话广为传颂。
20多年前,宁夏贺兰山东麓的广袤戈壁滩上,一座新家园——“闽宁村”拔地而起。这是宁夏和福建两省区为宁夏西海固移民携手共建的移民搬迁地,让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西海固地区的各族群众有了新的盼头。
20多年来,在宁夏和福建两省区的努力建设下,一批批西海固地区的群众在贺兰山脚下安家落户,移民人数从最初的8000人发展到如今的6.6万人,全国范围内的企业前来投资办厂。曾经“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闽宁村“蝶变”成为产业兴旺、生机勃勃的闽宁镇。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考察,看到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的新貌时感慨地说:“闽宁合作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这个宝贵经验可以向全国推广,做一个示范,实现共同富裕。”从“干沙滩”蝶变为“金沙滩”的闽宁镇不仅是贫困地区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更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写照。闽宁镇先后获得“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初秋时节,踏入闽宁镇,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宽敞整洁、井然有序的道路,沿街而立的是一排排红砖白柱、闽南风格的建筑。昔日的飞沙走石已被岁月尘封,取而代之的是繁华与生机。
闽宁镇的各族群众见证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实现了安居乐业,成为闽宁镇建设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在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哒哒哒”的声音此起彼伏,纺织女工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我们家就在附近,骑电动车8分钟就到了,每个月最基本的工资都有2800元。”已在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工作5年的员工黄风梅说:“企业给我们职工的家庭提供了很多便利,我的孩子现在上小学,放学后就在车间旁边的‘四点半课堂’里学习,有专门的老师给辅导作业呢。”
借着闽宁协作的东风,来自福建的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于2019年落户闽宁镇,不仅解决了员工们在家门口就业的需求,还通过设立“四点半课堂”,解决了员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在距离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不到30米的职工之家里,传出阵阵琅琅的读书声,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大同小学的支教老师张春燕正在为孩子们进行阅读辅导。“一开始孩子们对阅读都不太感兴趣,如今有的孩子会主动找我要书看,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张春燕对记者说。
已两次来到闽宁镇援助建设的福建援宁工作队队员、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副镇长李辉钦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发展与变化,他说:“我经历了闽宁镇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阶段,所以知道产业振兴对闽宁镇发展的重要意义。下一步,我们将以产业振兴为主,通过线上推广、直播招商,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到这里。”
如今的闽宁镇环境优美、产业腾飞、人民幸福。这背后,是宁夏与福建两地跨越千山万水的深情厚谊,更是各族群众携手并肩的努力与奋斗。
红色基因铸团结
在朦胧细雨中,记者来到历史悠久的吴忠市盐池县城。盐池,踞西北之门户,扼守关中战略要冲,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1936年,盐池建立起宁夏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作为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时至今日,盐池县不只是一座承载着革命记忆的红色热土,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坚固堡垒。在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心手相连,共同以红色基因为纽带,夯实了民族团结的基石。
走进肃穆庄严的盐池县革命烈士纪念园,一个个老物件、一张张年代久远的照片,都诉说着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如今,盐池县革命烈士纪念园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宁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天是我们的天,地是我们的地,我们的天地同胞,岂容小日寇欺?生产支前线,参加打盐队,嘿,参加打盐队!”盐池县革命烈士纪念园红领巾小小讲解员们表演的一段关于三五九旅战士们打盐的话剧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他们唱的《打盐歌》歌声虽然稚嫩,但铿锵有力。听着歌声,记者仿佛穿越了历史时光,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国民经济部发出号召:“大家到盐池驮盐去。”1940年边区政府确定“以军队生产为主,盐民产盐为辅”的工作方针。为响应党的号召,1941年秋,三五九旅四支队来到盐池,克服重重困难,开展打盐大生产运动。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不仅解决了自身的物资需求,还为支援前线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三五九旅窑洞遗址,逾百座窑洞静默伫立,宛如历史的守护者,低语着往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岁月。“三五九旅四支队刚到时驻扎在盐池县城,为了不打扰当地群众,战士们在靠近盐场不远处修筑了175孔窑洞用来居住。这100多孔窑洞见证了三五九旅辛勤打盐的艰辛历程,他们赤脚‘抢盐’的故事在当地也广为流传。”盐池县博物馆副馆长、革命烈士纪念园园长张雨潇介绍。
如今,三五九旅战士们打盐的故事被精心改编成话剧,让小朋友们以更加生动鲜活的形式呈现出来,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种子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参与话剧表演的10岁小演员王艺博笑着说:“盐真的很硌脚,可是先辈们在采盐时的条件更艰苦。在排演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如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要努力学习,长大了为祖国作贡献。”
在盐池这片红色沃土上,新时代的“打盐歌”正以更加激昂的旋律回响,红色的火苗在各族儿女心中升腾,凝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共同续写新时代不懈奋斗的生动故事。
责任编辑:闫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