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西夏陵静静矗立在贺兰山下,神秘而壮丽。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我宣布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第8B项第15号决议获得通过。”2025年7月11日22时23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会主席涅诺夫向全世界宣布,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夏陵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也让宁夏实现了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西夏陵是西夏时期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是我国历史上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园。
贺兰岿然,文明不息。西夏陵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最近的半个多世纪,西夏陵的考古与保护彰显了我国保护传承中华文化瑰宝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就。
14年接力奋斗让申遗梦圆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奔赴世界遗产殿堂,与人类不同文明对话,申遗之路,持续走了14年。
“我们西夏陵保护得这么好,能不能申请加入世界文化遗产?”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周伟向记者讲述西夏陵申遗之路。21世纪初,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西夏陵能加入世界遗产大家庭。“大家当时觉得西夏陵申遗不可能,因为它有很多限制条件。”
然而,申遗的梦想犹如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心中悄悄生根,只待他日春来破土生长。
2012年,国家文物局将西夏陵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备案。2021年国家文物局将西夏陵确定为“十四五”时期重点推进的申遗项目。
“2019年至2023年期间,我们对照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操作指南,逐步建设完成了环境整治、标识标牌、遗址监测和安防系统等,初步具备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所有标准条件。”周伟说。
2024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西夏陵作为我国2025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1月30日,国家文物局代表中国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了西夏陵申遗文本。3月1日,西夏陵申遗文本通过世界遗产中心格式审查。
为全力推进申遗工作,宁夏回族自治区与银川市分别组建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申遗领导小组,建立跨部门、军地协同管理机制,通力合作推动西夏陵申遗工作提质升级。
“2024年8月,我们迎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安排的国际专家李昶焕教授一行到西夏陵进行现场考察。”周伟介绍,李昶焕一行对西夏陵“三个中心”和遗址区、缓冲区进行了一系列考察。“考察完以后,他对西夏陵申遗的所有工作给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西夏陵申遗一定能够成功。”
时光不负追梦人,天道终酬笃行者。2025年5月,一则好消息传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形成专业评估报告,世界遗产中心公布西夏陵申遗决议草案,西夏陵获建议“直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结论。西夏陵离“世界遗产”更近一步。
2025年7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西夏陵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会现场,大会主席涅诺夫敲锤定音,会场响起热烈掌声。“这是宁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历史性时刻,宁夏终于实现了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宁夏申遗代表团团长,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冼国义激动地说。
53年传承守护引世人瞩目
在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档案中心,保存着这样一幅黑白照片:空中俯瞰,一个巨大的“土堆”和它的附属物静卧于贺兰山麓,显得雄浑而又神秘。这是20世纪30年代,德国飞行员卡斯特尔飞越宁夏贺兰山时,用随身携带的相机“定格”的瞬间。
约40年后,这些神秘的人类遗迹再次引起世人关注。
1971年,一支施工队在贺兰山下挖出了一些残碑碎瓦,尽管不了解这些到底是什么,但工人们觉得这些东西很重要,便立即向文物主管部门报告了这一发现。层层汇报后,国家文物局指示宁夏可以对其进行考古研究。
1972年,宁夏正式启动对西夏陵的考古研究。老一辈考古工作者钟侃带着团队工作人员,对这些历史遗存展开考古发掘和研究。通过对出土的残碑等文物的解读,结合《宋史·夏国传》《西夏书事》等文献记载,最终确认这些遗迹是西夏时期的帝王陵园。
自此,这一片与苍茫的贺兰山相守近千年的古冢找回了“身份”,并且一跃成为国家的文化瑰宝。
“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这是明代安塞郡王朱秩炅对西夏陵的描述。西夏陵坐落于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山前广袤的洪积扇戈壁荒滩上,陵区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北端建筑遗址以及32处防洪工程遗址,与峰峦叠嶂的贺兰山势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
1985年,西夏陵被公布为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在重点区域设置了安全围栏,对部分遗址进行了临时支护。1986年,在研究保护的基础上,西夏陵首次正式向中外游客开放(3号陵)。1988年,西夏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至2011年,实施了南区防洪工程与3、6号陵保护工程,开展了1、2、4、6号陵抢救性保护,开启了西夏陵近30年科学保护之路;开展3次陵区调查,完成陵区平面图和部分帝陵等平剖面图绘制,并初步确认9座帝陵。2012年以来全面系统地调查陵区不可移动文物,陆续完成4、6、1、2、5、7、8、9号陵和44座陪葬墓保护工程……50多年来,宁夏对西夏陵进行了整体性、系统性保护,陵区出土、采集的7100余件可移动文物,也让西夏陵的全貌得以真实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活化利用。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精心构建以“博物馆+遗址现场展示”为核心的价值阐释体系,重点依托1、2、3、4、6号陵进行现场展示,各展示点位分别聚焦于独特选址、陵园布局、陵寝制度、生业方式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西夏陵的深厚底蕴。
2019年,西夏陵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向公众开放。
“早在1997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保存的西夏文物不到30件,只有十几枚同事捐赠的钱币以及西夏陵采集过程中捡到的一些简单的建筑构件。如今,西夏陵博物馆馆藏文物达16大类共1万余件,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收藏西夏文物种类最全、展示西夏文物数量最多、展示手段最为丰富的遗址类博物馆。西夏陵博物馆的参观人次也增长至每年70万人次。”西夏陵博物馆馆长师培轶自豪地回顾西夏陵博物馆的发展史。
千年遗迹见证中华文明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各民族共同书写中国历史时指出: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
“桃花石”是古代中亚及西域地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称谓。公元1038年,党项族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王朝,史称西夏。西夏前期与北宋、辽朝并立,后期与南宋、金朝鼎足。宋辽夏金共居于“天下”,都被称为“桃花石”。
2024年以来,西夏陵博物馆策划推出“西夏陵申遗价值专题展”。颜筋柳骨神韵的西夏文、汉文残碑不胜枚举,造型灵动传神的鸱吻、摩羯神采奕奕,神龙盘绕的雕龙栏柱威严庄重,不同瓷窑烧制的瓷器残片汇聚一堂……每一件展品都在默默讲述文化传承发展、交流融汇的故事。
“你看,这个灰陶鸱吻,它的尾部大开,牙齿锋利,龙首和鱼尾形象更加生动。”西夏陵博物馆陈列设计部科员温涛介绍展览展品。鸱吻常见于中国古代建筑正脊两端,人们相信它能“辟火”。“西夏的灰陶鸱吻,既有前代和同时期宋辽金的风格,又有自己的特色。”
“用789件西夏陵近40年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展示西夏陵独特的遗产价值,也诠释了西夏陵‘两个见证’的意义。”师培轶介绍说,“见证了公元11至13世纪,我国西北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见证了立国190年的西夏王朝。”
往事越千年,古冢诉古今。除了出土的7100余件文物,西夏陵建筑遗址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重要见证。
“背山面水的格局体现了中国古代风水堪舆思想,中轴线的布局体现中国古代的中庸之道。”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副研究馆员杨弋向记者介绍西夏陵的形制。西夏陵在选址方位、空间布局、陵寝制度、陵墓建筑、建造技术、丧葬习俗等方面所体现的特征,充分展现了公元11至13世纪,以宁夏平原为中心的农牧交错地带,不同民族、不同生业、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西夏陵建筑遗址群及其出土文物,直接为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特殊见证,实证了这一时期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一个包括党项、汉、吐蕃、回鹘、鲜卑等在内的多民族政权。”宁夏大学人文与民族学部部长、西夏学研究院院长杜建录说,“西夏的文化,从来不是党项族单一的文化,它是多民族交融汇聚的文化,包括汉族传统的文化、羌族文化等。西夏的历史自然是中国的历史,西夏的文化自然是中华的文化。”
西夏陵的突出价值得到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全面认可,认为西夏陵整体保存状况好,满足真实性、完整性要求;符合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标准2、标准3。这正是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关键。
当西夏陵走进世界遗产的殿堂,它将向世界生动讲述中国历史上一个神秘王朝的故事,也将让世界看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密码。
责任编辑:赵斐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