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旅游:从出卖“荒凉”走向“别样繁华”
贺东庄园是贺兰山东麓产区最北端的酒庄,也是宁夏较早种植葡萄的酒庄之一。 石嘴山市文化体育旅游广电局供图
傍晚时分,银川市览山公园在夕阳余晖的映衬下仿佛披上了一层金纱,青色的贺兰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阅海湖面,水天一色,宛若一幅水墨画。来自俄罗斯的游客安娜边按快门边说:“这里的景色比我想象的更美,空气里有花香。”
几年前,像安娜这样的外国游客在宁夏并不多见。如今,在宁夏的大街小巷,经常能遇到外国朋友。
近年来,宁夏通过举办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国际展会,依托“星星的故乡”、沙漠旅游、黄河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旅游花费分别从2020年的3429.54万人次、199.06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129.78万人次、769.77亿元,年均增速分别为24.08%和40.23%。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宁夏旅游市场的强劲脉动,是对旅游消费市场的精准定位,是对文旅产品的持续培育和打造,更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
精准定位 塑造品牌
“在沙砾中种出葡萄,这太神奇了!我们是第一次来到宁夏,非常喜欢这里的风光。”7月9日至12日,由北京大学组织的2025年“知·行中国”美国高校青年代表团30余名师生来宁夏开展暑期研学,在贺兰山东麓志辉源石酒庄品鉴葡萄酒的馥郁醇香,领略宁夏葡萄酒产业同生态治理有机融合的生动实践图景。“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来宁夏。”学生Marion表示。
宁夏有什么?
宁夏,位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是“一带一路”重要开放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宁夏,拥有完整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体系,被誉为“中国旅游的微缩盆景”。以大漠、黄河、贺兰山等为代表的独特自然景观,以水洞沟遗址、贺兰山岩画等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西夏陵、古长城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花儿、社火等为代表的地域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悠久的人文历史交相辉映,这便是塞上江南、神奇宁夏。
“近几年,宁夏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星星的故乡’特色文旅品牌火爆出圈,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实现市域全覆盖,宁夏引黄古灌区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被授予‘推荐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处长王光华说。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加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强化文化赋能,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全域旅游,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这个支柱产业进一步做优做强”,为宁夏加快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锚定总书记为宁夏擘画的宏伟蓝图,自治区党委、政府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优做强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和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自治区文旅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实施方案》《“引客入宁”旅游促消费方案》等相关配套政策,推动“文旅+百业”深度融合,塑造文旅品牌,进一步激发了文化和旅游市场活力。截至今年8月,全区举办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等演出活动就达30余场次,观演人数达到63.9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超过5400万元,带动周边综合消费达到2.59亿元。
为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把旅游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今年8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全区旅游发展大会,勾勒宁夏旅游产业发展新蓝图,聚力构建“一轴一廊一核三区”(黄河文化旅游发展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旅游长廊,银川文化旅游发展核心区,中卫休闲度假旅游区、六盘山生态红色文化融合区、东部历史文化展示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明确到2035年全面建成独具特色、全域宜游的高品质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以文塑魂 邂逅宁夏
戴上VR眼镜,就能进入数字化复原的神秘西夏陵地宫,开启一场历史与现代的奇妙邂逅。最近,西夏陵博物馆成为了旅游热门打卡地。博物馆展厅里,游客们有的在文物展柜前仔细端详着历史遗迹;有的沉浸在多媒体展示区,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有的围在讲解员身旁,聚精会神地聆听着每一个文物背后的故事;有的则在互动体验区,体验西夏文字的活字印刷……
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矗立在贺兰山下的夯土遗迹,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焦点。
“我一直对历史文化很感兴趣,平时很少能见到西夏文字,今天亲眼见了才知道有多奇妙。”来自浙江的游客吴肖强激动地说。
“现在每天客流量比往常翻好几倍,还有很多外国游客来参观。”西夏陵博物馆讲解员纳晶的话语里,透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游客不再是单纯的景观消费,更期待场景体验和情感共鸣。西夏陵自申遗成功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20.9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740万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9.1%和79.5%。”银川文旅集团副总经理赵学萍告诉记者。
宁夏不止有西夏陵。距今约4万年的灵武水洞沟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距今1万多年的青铜峡鸽子山遗址,揭示了人们通过对植物类食物进行加工驯化从而萌生了原始农业;商周时期的彭阳姚河塬遗址,实证了商周时期宁夏南部已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和管理;贺兰山岩画、中卫大麦地岩画,诉说着先民从狩猎游牧到农耕文明的故事……一件件文物得以重见天日、一处处历史遗迹见证生命延续,这些印证中华民族融合与发展的历史遗迹,正以鲜活的姿态向世界讲述中华文明的多元魅力。
“之前在网上就刷到过这款雪糕,今天终于品尝到了。”来自广东的游客小青在宁夏有了不一样的旅游体验。宁夏博物馆以馆藏文物“琉璃鸱吻”为元素,推出芒果、抹茶、蜜桃3种口味的文创雪糕,文物“跨界”做成的美食,契合了年轻消费群体需求,也能窥见宁夏“让文物活起来”的巧思。
宁夏引黄古灌区,以青铜峡为界,以上为卫宁平原,以下为银川平原。黄河纵贯宁夏397公里,河面开阔、水流平缓,且河面稍低于地面,在黄河上直接开口即可引水灌溉。阡陌纵横、密如网织的引黄灌溉渠系造就了谷稼殷积、物阜民丰的“塞上江南”。“天下黄河富宁夏”,秦渠、汉渠、唐徕渠等,自秦汉至明清时期开凿的14条古渠系,至今依然润泽不息,延续着中华文明,释放出现代活力。
2017年10月,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黄河流域主干道上产生的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如今,古老渠系与泵站、滴灌、现代水网无缝衔接,年引水量超过60亿立方米,滋养着1079万亩良田,“塞上江南”从传统粮仓迈向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位于吴忠的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景区自2024年成功创建国家级5A级旅游景区以来,年客流量首破百万人次,正以“文旅+科技”打造世界级度假区,让黄河文化在沉浸式光影中焕发新生。
“咦?不一样了,完全变了。那些洗煤场都不见了。”“以前这山里到处是煤矿,现在这些废弃矿区开始拍电视剧了!”车厢里,几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望着窗外,回忆着过往。
从银川火车站出发,登上开往贺兰山腹地的“石炭井号”绿皮火车,一个半小时后就到达石炭井街区。街区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偶尔传来清脆的自行车铃铛声,古朴的街道两侧“粮油供应站”“红光百货市场”等颇有年代感的招牌,仿佛把人们带入上个世纪。剧组拍摄现场,围观的游客谈笑风生。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创新探索“工业遗迹+影视+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乘绿皮火车、看工矿旧址、忆青春岁月、游生态贺兰山已成为新时尚。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自建成以来,已吸引40余部影视剧组取景,年接待游客18万人次,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生动范例。
“活”起来的历史遗迹更迷人,“火”起来的文化旅游更抵人心。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宁夏人在守护好精神家园的同时,以文塑魂的旅游业态创新层出不穷,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讲述着宁夏的故事。
白天玩沙、晚上观星,游客们乐享中卫市沙坡头景区的暑期亲子游活动。 中卫市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供图
融合发展 IP出圈
9月3日,一架搭载着169名旅客的波音737飞机从银川河东国际机场腾空而起,连接银川、贵阳与吉隆坡的新航线正式通航。截至目前,银川至迪拜、万象、芽庄、曼谷等地的国际航线均已通航,为宁夏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架起了“空中桥梁”。
“推开窗户,便能看到奔腾的黄河,听到黄河水拍打岸边的声响。在这里喝着咖啡,难得一份宁静。”来自上海的游客小吴说,自己这是第二次来,平时在上海工作节奏紧,来黄河宿集给心灵放个假。
被游客称为“东方摩洛哥”黄河宿集,位于黄河边的中卫市沙坡头区常乐镇大湾村,这个有着200年历史的村落早已整体搬迁,留下的民居年久失修。创立者在此基础上,通过内引外联,吸引西坡、大乐之野、墟里、飞茑集等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民宿加入,组成了中国第一个民宿集群,让百年村落焕发生机。各民宿在节假日一房难求,往往需要提前几个月进行预订。现在,黄河宿集、星星酒店、钻石酒店等已成为中卫市的亮丽名片,吸引不少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
沿着黄河宿集向西,行车20分钟就到达中卫市沙坡头景区。上午9时,景区里已是人流涌动。
“你晓得,天下的黄河几十几道弯哎,几十几道弯里几十几条船哎……”歌声伴随羊皮筏子的起伏,在河面上空回荡。
这位年过半百的筏工叫陈天礼,他向记者展示自己在抖音上记录的撑羊皮筏子时唱歌的视频:“我从小就跟随父亲在黄河上撑羊皮筏子,那时候主要是运送货物,现在主要是服务游客,他们都愿意坐我的羊皮筏漂流,喜欢听我的故事和歌声。”
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了千年的古老运输工具,如今成为游客们体验非遗文化的热门选项,吸引无数游客争相体验。
“以前,外国游客来景区交流全靠手比画,现在我们之间英语交流没有任何障碍,他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明显提升。”这是导游常倩倩的真切感受。
常倩倩在宁夏沙坡头旅游区工作已有14个年头,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接待的外国游客不计其数。她说:“外国游客来这里看到沙漠与黄河绿洲连接在一起的景象,都觉得不可思议,去年来自中亚和非洲的几位专家来沙坡头学习麦草方格治沙技术,看到荒漠也能变绿洲时非常惊讶,不停地询问用了多少斤麦草,草方格的尺寸有多大。”随着入境游客的增多,她说她会继续当好“民间外交大使”,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讲好宁夏故事。
“中卫人从怕沙、防沙、治沙到爱沙,发展沙漠旅游让全市7万人吃上了‘旅游饭’。今年1—7月,全市共接待游客1211万人次,旅游花费71亿元。下一步将锚定‘国际沙漠旅游目的地’目标,让‘宁夏归来不看沙’的金色名片越擦越亮。”中卫市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副局长马姗丹告诉记者。
6月30日,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的师生们来到固原市六盘山红军长征旅游区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这次活动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长征中红军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刚刚过去的这个暑期,固原“18℃夏天”这一新晋农文旅IP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固原市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厚植生态绿色底色,积极推动红色旅游与多业态融合,打造乡村游、生态游、研学游和康养游,全域全季全景全业全民推进生态经济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今年7—8月,固原市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3%;带动黄牛肉、蜂蜜、菌菇、冷凉蔬菜等当地农特产品销售及文旅消费23.55亿元,同比增长10%。
固原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4年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从“最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到生态良好宜居宜业城市,固原市正用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向世界重塑形象,让人们时常想念绿满山野的“浪浪山”。
从一条航线的开通,到一场活动的举办;从一名志愿者的微笑指引,到一位游客发自内心的感谢;从一位华侨摄影师的镜头,到一名外国友人的朋友圈……宁夏正用最大的诚意、最特别的景致,搭建通向世界的桥梁,向世人呈现一个新的“塞上江南”。
责任编辑:张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