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特别策划 正文

【高质量发展这五年】以科技之笔书写“十四五”宁夏粮食丰收答卷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19期 作者:本刊记者 石 雷 发布时间: 2025-09-30 | 打印 | 字号:TT

  特邀专家:王永宏  宁夏农林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银川综合试验站站长,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委员,宁夏玉米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荣获国务院“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称号以及宁夏“塞上英才奖”。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为宁夏玉米持续丰产增收和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记者:王研究员,您好!请您谈谈“十四五”期间,科技在全区粮食生产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王永宏: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科技的现代化。近年来,我区农业科技实力在不断提升,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全区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区人均耕地有限,依靠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保障粮食安全显然不行;同时,要增强粮食生产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首先,是科技赋能种业振兴。2024年,我区粮食总产量385.92万吨,增长1.9%,实现“二十一连丰”,其中水稻、小麦、玉米的优良品种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十四五”期间,我们自主培育出系列小麦、水稻、玉米等抗逆优质高产新品种,如宁春3015、宁春62号、闽宁1号、宁育104、宁单40号、银玉6118、润丰1601等。这些优良品种的单产水平和品质比普通品种要高,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保障了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380万吨以上。

  其次,是农机农艺融合,使我区农业机械化率大幅提升。现在全区粮食作物的耕种收机械化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小麦的机械化率已经接近百分之百。也就是说,主要粮食作物的耕、种、管、收全程依靠机械就可以完成。栽培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效提升了我区农业生产力水平。使用无人机进行施肥和病虫草害防控,提高了化肥和农药的利用率,均超过40%;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北斗导航、智慧农业等新型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确保了全区47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农田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实现了节水保苗、节本增产。发挥产学研用协同作用,在群体质量优化调控、土壤改良与地力提升、病虫草害绿色防控、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和全程机械化生产等方面实现了技术创新,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全区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拿玉米来说,我们先后培育出银玉439、中夏玉6号、银玉6118等国审品种5个,润丰1601等一批省审品种;研究形成的“玉米密植高产低水分籽粒直收技术”、“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高产技术”2项技术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玉米密植高产低水分籽粒直收技术”通过品种、种植模式和方式的改革,使玉米成熟后,延期晚收、站秆晾晒,等水分下降至15%左右时,“像收小麦一样收获玉米”,籽粒归仓,秸秆还田,破解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最后一公里”和 “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将增密种植、导航播种、滴水出苗、化控防倒、按需水肥供给有机结合,实现了节水50%左右,节肥40%,增产20%,大幅度提高了玉米单产水平。针对宁南山区“十年九旱”、春夏季“卡脖子旱”问题,构建的旱作雨养区“玉米全膜双垄沟侧早播+膜下滴灌”技术模式,充分利用有限水源,在玉米关键生育期滴灌“救命水”,度过“卡脖子旱”,迎接秋雨到来,大幅度提高了玉米产量,实现“种地不靠天、旱年保丰产”,为宁南山区彻底摆脱干旱胁迫实现粮食稳产高产找到了一条“粮食倍增”出路。正是有了科技不断进步,我们创造了引黄灌区亩产1382.4公斤、干旱风沙区亩产1241.5公斤、旱作雨养区亩产1296.5公斤等宁夏多个生态区玉米高产新纪录,每亩产量比传统生产提高了200公斤以上,增产幅度达到30%以上,助推了宁夏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站在收官“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节点,您认为在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方面,还要在哪些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王永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必须始终守住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目前宁夏粮食总体上仍处于供求平衡的状态,短期内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但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大豆对外依存度高,饲料需求持续增长,需要外购调剂。

  稳粮保供方面,可重点从稳面积和提单产两手发力。全区耕地资源有限,粮食生产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之上,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确保粮食稳产丰产。一是着力打好种业“翻身仗”,稳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开发利用,开展核心种源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生物育种技术应用,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育种体系,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提升农业育种创新水平,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与创新。二是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进一步扩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任务,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盐碱地改良与利用,全方位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摆脱靠天吃饭,实现旱涝保收,挖掘产量潜力,提高粮食自给率。三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深施、精准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扩大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大力推广“有机肥+”技术模式,确保全区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覆盖率以及化肥、农药利用率的稳步有效提升。四是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挥好农业技术推广和各级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构建深度融合的产业跨学科协作机制,大力应用智慧农机、数字农业、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益,支撑我区农业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

  总之,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始终,优化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

  责任编辑:李妍


>>><<<
【作者】:本刊记者 石 雷
【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