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这五年】产业振兴绘就乡村好“丰”景
蜜瓜上市季节,工人们在田间地头进行包装。 穹顶(宁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金秋时节,广袤的乡村田野处处铺展着丰收的画卷。一片片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区、一座座智能化的温棚、一个个忙碌的农产品加工车间,取代了单一的传统农耕景象。产业振兴的澎湃动能,正深刻改变着宁夏乡村的发展轨迹,将“丰收”的传统内涵,从作物产量的积累拓展为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乡村和美的全面“丰”景。
沙地上种出“甜蜜产业”
黄河东岸,沙海之畔。在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穹顶(宁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座座银白色温棚整齐排列,棚内藤蔓蜿蜒、蜜瓜飘香。车间内,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分拣、装箱、贴标、搬运;车间外,四五辆大货车早就排好队等待蜜瓜装车。
月牙湖乡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河交界处,碱性沙地、气候干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黄河水灌溉便利,种植的蜜瓜口感又脆又甜,大部分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等地的高端超市,也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一上市就供不应求。“我们明年的订单现在都已经排满了。”公司负责人李易阳告诉记者。
自2019年落户月牙湖乡以来,穹顶(宁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共流转土地6500亩,形成了集品种培育、规模种植、冷链加工于一体的蜜瓜产业体系。“公司通过规范化设计、标准化施工、流水化种植、精细化管理、机械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等举措,形成了农业全产业链综合运营服务模式,开创了‘都知果’‘月牙蜜’哈密瓜双品牌,年产量稳定在2.3万吨以上,销售额达1.1亿元。”李易阳说。
产业的生命力源于与生态的共生。穹顶(宁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配套机械整地起垄铺滴灌覆膜、传感器育苗、变量播种、高垄沙地精准灌溉、氮模型施肥等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进行蜜瓜种植,运用统一品牌、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模式、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加工销售的“七统一”管理模式,全程遵循标准化流程,确保每颗蜜瓜的生长和品质都稳定可控。李易阳自豪地说:“我们要让每一颗蜜瓜都带着‘绿色身份证’走向市场。”
穹顶(宁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重构了利益分配机制。“蜜瓜种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了更好地联农带农,我们探索建立了‘四金一利’模式,将移民群众深度嵌入产业发展中,实现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就业有薪金、承包管理有酬金、种植超产有奖金、参股经营有红利。”李易阳介绍说。据了解,该公司每年带动周边村民80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
家住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四村的王晓红,在穹顶(宁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工作多年,从普通工人一步步成长为技术人员,每月工资6000元以上。滨河家园五村的彭阳移民马女子,不仅每月有5000元的工资收入,她还承包了基地的8亩地,利用下班后的空余时间管理,每亩地每年还能收入1500元。
苍穹之下,瓜田之间,蜜瓜产业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探索出一条“技术赋能+生态农业+联农带农”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从一株香芹到一片“香”村
每年7月至10月,是宁夏香芹的成熟上市期,也是宁夏福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马福仓最忙碌的时节。
80后马福仓不仅是种植能手,还是能够实时掌握香芹市场价格行情的行家里手。2020年,他敏锐捕捉到香芹产业的市场潜力,于是在永宁县李俊镇金塔村流转土地试种了120亩,当年就收入七八十万元。看到马福仓挣上了钱,村民们也开始种植香芹。
“李俊镇产出的香芹株型紧凑、色泽翠绿、粗纤维少、质地脆嫩且自带清香,在南方市场很受欢迎。”马福仓坚定了发展香芹产业的信心。2022年,他成立了宁夏福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此后几年,不仅逐步将种植面积扩大到2万亩,还增设了冷凉蔬菜集配中心、交易中心、分拣中心、冷库、制冰车间等配套设施,形成了集种植、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值得一提的是,宁夏福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将跨区域市场的档口搬到李俊镇的田间地头,与7个省份的大型蔬菜市场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打造了农户直接与外省市场客户交易的平台,解决了周边菜农销售的后顾之忧。
在马福仓的带动下,周边600余户农户发展起了露地香芹产业。金塔村村民杨红霞就从中尝到了甜头。她家的种植规模从最初的10亩逐步发展到30亩,年收入近20万元。“从育苗、田间管理,一直到最后的采收,马总的公司都全程指导,特别省心,收入比外出务工高多了。”杨红霞高兴地说。宁夏福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生产订单+技术服务+销售”的联农带农机制,为农户提供种子种苗、生产种植、质量把控等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指导服务,通过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模式,推进香芹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不仅是种植户,参与采摘、清洗、打包、装车等环节的村民腰包也都鼓了起来。金塔村村民马淑侠在地里采收香芹,1天能挣200多元。集配中心内,随处可见“芹”劳致富的忙碌身影,负责打包装箱的媳妇们手速飞快,最多的每天收入上千元。据了解,香芹上市期间,每天车间、田间用工人数达300—500人次,每年带动周边农户固定务工和季节性务工10万人次,给农民带来务工收入1800万元。
2024年,“永宁香芹”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马福仓激动地说:“我们的香芹迎来了更大的市场。公司秉持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理念,力争3年内将香芹种植面积扩大到3万亩,实现年产值5亿元。通过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集数字农业、精深加工、农旅融合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助力乡村振兴,让宁夏香芹香飘全国。”
“蔬”写致富经
每到丰收季,走进西吉县将台堡镇火集村,清新的泥土气息中夹杂着各种蔬菜的香气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火集村处于西吉县葫芦河川道区,2000多亩的水浇地是村子发展冷凉蔬菜的“底子”。“过去我们村也种菜,但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机械化率低,费时费水费力,经济效益不高。”回忆过往,村党支部书记火彦红感慨万分。
为了改变这一困境,2021年,火集村“两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土地集中起来,组织农民自己规模化种植。于是,村委会牵头成立合作社,和120户农户签订合同,将土地统一流转到合作社,打造蔬菜产业基地,实行“三统三分”利益机制,即“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分户作业、分项获利、分块耕种”。合作社对土地进行整合配置,农户种植整块土地,既实现了规模化种地的高效益,又保留了农户单干的积极性。农户田间管理得越好,挣钱越多。
火集村将这种模式称为“联产单干”。千余亩蔬菜基地由村“两委”规划成芹菜、辣椒、包菜、大白菜等种植片区,统一安装了滴灌设施,连片作业大大提高了机械化率,有效降低了种植成本。不仅如此,由于蔬菜产量上了规模,客商纷纷上门对接购销,蔬菜卖出了好价格。
村民王卫东回村跟着村集体种菜后,家庭年收入达10多万元。他说:“以前种地亩均收入不过四五百元,现在亩均收入近万元,比在外面打工挣得多。”同样尝到甜头的还有村民谢万彪,“跟着村集体一起干,从种到收再到卖都会统一安排,我们只负责把菜种好,省心不说收入还高。”
“联产单干”见了效益,更多村民主动加入,近200户村民参与产业发展中,2600亩土地实现集中联产。2024年,火集村蔬菜产量达1.5万吨,实现产值超2000万元,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
“事实证明,我们村‘联产单干’模式走对了路!”在火彦红和村“两委”的带领下,火集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广。2023年底,该村又争取到项目资金,打造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建设了450多座日光大棚,真正实现了春提前、秋延后的“一年种两茬、一地双增收”目标。对于未来,火彦红也有清晰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引进更多优良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提升蔬菜产业的竞争力”“建设冷链设施,延长产业链”。
火集村“火”了。这场发生在田埂边的变革,不仅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乡村各类生产要素的潜能和活力,让这片土地继续孕育出更多的希望。
责任编辑: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