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特别策划 正文

【高质量发展这五年】盐碱地蝶变记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19期 作者:本刊记者 张 筱 发布时间: 2025-09-30 | 打印 | 字号:TT

  宁夏通过工程措施、农艺技术、发展特色产业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治理举措,成功让昔日荒芜的盐碱地“活”了过来——

屏幕截图 2025-09-30 160559.png

平罗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构建高效节水灌排体系,规整连片的大格田间,盐碱地治理工作正有序推进,成效渐显。 平罗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金秋时节,塞上江南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稻田翻涌着金色波浪,水塘里虾肥鱼跃,玉米地里硕果满枝。这幅丰收画卷的背后,藏着土地的蝶变。曾经被视为“生态包袱”的盐碱地,如今已成为孕育希望的丰收田野。

  过去,盐碱地上种庄稼,种子播下后难以发芽,即便幼苗侥幸破土,也常常因土壤中过量的盐碱而枯萎。这样贫瘠的土地,如今却成为宁夏耕地资源中的“潜力股”。宁夏盐碱耕地面积达248.7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13.8%,若能攻克治理难题,便能进一步筑牢宁夏粮食安全根基。

  如今,宁夏通过工程措施、农艺技术、发展特色产业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治理举措,成功让昔日荒芜的盐碱地“活”了过来。2024年,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批复实施3个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为盐碱地治理持续注入动力。

  地下暗布“毛细血管”

  秋日的阳光洒在平罗县通伏乡的田野上,连片的玉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田野间回荡着收割机的轰鸣声。很难想象,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沃土,曾经是泛着白色盐霜、寸草难生的不毛之地。

  平罗县共有122万亩耕地,其中51.57万亩都是盐碱地,占耕地面积的42.3%。盐碱从何而来?根源之一在于地下水位。平罗县地处黄河沿岸,地势低洼,导致地下水位偏高,土壤长期浸泡于含盐水分中,当地下水蒸发时,水中的盐分便滞留并聚集于土壤表层,逐渐形成盐渍。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让盐碱地重新焕发生机,平罗县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平整土地,将零碎小田变成连片格田,并以“滴管(微灌)+暗管排水”模式,建设高效节水灌排体系。

  在通伏乡的玉米地里,就藏着这套灌排体系的“玄机”。地面上均匀排布着的一根根精准滴灌管道,将水精准地输送到玉米根部,既保证了作物生长所需,又减少了水资源浪费。而地下1.2米至1.7米深处,铺设有一套特殊的“排盐管网”,设有透水孔的波纹管道外裹着无纺布过滤材料,既能有效防止泥沙堵塞,又便于含盐水分顺畅流入。

  “低洼区域盐分易聚集,暗管排水系统如同‘疏通血管’。”平罗县农田建设服务中心主任段治业介绍说,“地下盐水通过管道自然汇入外围排水沟,从而有效控制地下水位,减少盐分在土壤表层的积聚。”

  耕地质量的提升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通伏乡金堂桥村党支部书记韩江站在绿油油的玉米田边,笑着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土地流转费涨了,原先每亩600到800元,现在能拿到1000元,农民从土地上得到的收入实实在在提高了。”

  复苏土壤“生命活力”

  “过去这片地,连草都长不出来,没想到现在能种出这么好的玉米!”在吴忠市红寺堡区的一片试验田里,当地农户望着长势良好的玉米,难掩喜悦之情。

  提及盐碱地,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贫瘠”。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盐碱地难以孕育作物?“盐碱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通常在0.5%—1.5%之间,而健康的正常土地,这一指标一般都在2%以上。”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土壤研究室主任郭鑫年解释,“高盐高碱的环境严重抑制了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动,导致有机物来源匮乏、难以积累,土壤板结,最终陷入‘越碱越瘦,越瘦越碱’的恶性循环。”

  改变盐碱地,要从盐碱地自身寻找破解之法。

  红寺堡区的试验田里,展示了郭鑫年及其团队的治理方案。一台大型粉垄机械轰鸣而过,锋利的钻头垂直入土,深度可达60—80厘米,将板结多年的土层彻底搅松、打碎。“这一操作的目的,是打破坚硬的盐分聚集层,深翻可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让水分能够带着盐分向下淋洗,从而降低作物根系周围的盐碱浓度。”郭鑫年介绍。

  与此同时,起垄覆膜也是对抗盐碱、提升土壤有机质的又一妙招。盐随水来、水走盐留,通过起垄抬高种植区域并覆盖地膜,可以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从源头上抑制盐分上升到地表,为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

  “这块地前几年因为盐碱化程度高,种啥都活不了,农民已经不愿意种了。今年我们有针对性地用了粉垄深翻、起垄覆膜、施用有机肥和改良剂等多种措施改善土壤环境,玉米的保苗率已经达到了85%。”郭鑫年说。

  同样的好消息也出现在吴忠市利通区的宁夏金谷家庭农场。走进农场,连片的玉米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农场生产经理王蒙向记者分享了他们的治理经验:“今年一开春,我们就下了大力气,收集并施用了3000方的有机肥。这些有机肥不但能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强保水能力,还能直接补充土壤有机质。按照目前的长势,预计今年玉米亩产能达到1500斤,产值比之前提升50%。”

  从曾经泛着白色盐霜、寸草难生的盐碱荒地,到如今玉米连片、生机盎然的绿色田野,提升土壤有机质的组合拳让土壤逐步恢复活力,向盐碱地要良田的愿景有了清晰的发展方向。

  作物有了“免疫疫苗”

  在宁夏千叶青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一望无际的紫花苜蓿迎风摇曳,绿浪翻滚。

  从盐碱荒地到肥沃草地,这巨大的转变,源于一项针对盐碱地的科技突破。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李凤霞20多年来深耕盐碱地土壤微生物菌剂的研究,她带领团队研发出“基于盐碱地土壤微生物修复与耐盐碱牧草种植利用相结合”的互作协同增效改良盐碱地的新技术,从盐碱地不同饲草根际、根内分离出耐盐碱的功能微生物。这些特殊的微生物具备固氮、溶磷和促生能力,通过种子接种或施用于植物根系,犹如为其注入一剂“免疫疫苗”。它们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不仅能活化土壤养分、促进植物吸收,还能有效降低根际土壤的酸碱度,从而改善植物根际微环境,其分泌的多糖等物质还能增强植物根系对盐碱胁迫的抗逆能力。

  2020年,宁夏农林科学院与宁夏千叶青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将微生物菌剂应用在盐碱地紫花苜蓿上,苜蓿根系从原来的不足30厘米延伸至40厘米以上,能够穿透土壤坚硬的盐碱障碍层,深入深层土壤。同时,苜蓿发达的根系能在土壤中形成无数天然的深孔,如同为土地进行了深度“针灸”。这不仅能帮助苜蓿自身避开表层盐害,在地里灌水后还能通过庞大的根系网络将地表的盐分带至土壤深层,实现盐碱地的持续改良利用。

  “苜蓿是多年生牧草,具有叶片密集、生长周期长的特点,可实现对地表的常年覆盖,这种覆盖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和盐分上移,缓解土地表层的盐碱程度。而且苜蓿是高蛋白牧草,在盐碱地种植苜蓿可解决宁夏草畜产业发展中高品质饲草短缺的问题。”李凤霞介绍。

  2024年,李凤霞团队的研究成果“盐碱地土壤微生物修复治理技术及产品研发”入选全国100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他们通过解析宁夏盐碱地微生物分布特征,筛选出耐盐碱微生物528株,首次建立了耐盐碱微生物资源库,为同类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地上铺就“特色新篇”

  在平罗县宝丰村,连片的温室大棚在盐碱地上拔地而起,棚膜在阳光下泛着亮泽,走进大棚,一簇簇饱满肥嫩的菌菇映入眼帘。

  长期以来,重度盐碱地改造都是农业发展的“硬骨头”,改造难、投入大、收益低。思路一转天地宽,既然地里种不了,就在地上做文章,跳出改良土壤的传统思路,转向与盐碱地共生的生态治理新路径。

  “以前这片地种啥都不成,引进盛如意菌草(宁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后,盖了大棚种菌菇,村民们既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还能学技术。”宝丰村党支部书记刘毅说。大棚经济的兴起,让盐碱地变成了“就业田”,为当地村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盐碱地上能做的文章不只有菌菇产业。在贺兰县宁夏蓝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园区内,大棚里的虾池热闹非凡,成群的虾苗在水中腾跃。宁夏蓝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打造高位池,用水泵将地下盐碱水抽至池中养鱼虾,水产品不仅有南美白对虾、斑节虾、鲈鱼、鳜鱼等,还试验养殖了大黄鱼、黄鳍鲷、石斑鱼等海水鱼,打造出“西部蓝湾虾”品牌,让“海鱼陆养”在盐碱地上成为现实。

  从科技破题,到产业落笔,宁夏的盐碱地正悄然经历一场全方位的华丽转身。那些曾被盐碱破坏的土地,将结出更多幸福的果实。

  责任编辑:吴鹏


>>><<<
【作者】:本刊记者 张 筱
【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19期